以“历程档案评量”协助学生准备大学申请材料之规划应用
随着近年来的教育政策调整,尤其是大学招生政策的变动,台湾地区高中的生涯辅导也有着不同的推展方式。
2000年前,台湾大部分的高中并没有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因此许多高三学生面对科系选择时,大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可能依照分数落点或顺应父母及师长的建议,凭着对科系浅薄的印象而选择了未来四年的专业;部分对未来有想法的学生则在大学申请资料的准备上显得无所适从,因为多数学生缺乏记录及保存数据的习惯,导致没有系统地留存学习的成果,且短时间内所整理出来的数据,易变成流水账式的整理,或是罐头式的样板呈现,缺乏学习档案最重要的反思体悟及真诚深切的个人特色。
由于高中生对于生涯定向的茫然,造成之后专业与就业的学用落差现象,使得社会、教师及家长皆认为,提升学生生涯探索与规划的能力实是刻不容缓之事。因此,2000年推行的高中课程纲要,明确将“生涯规划课程”列为台湾高中生的必选修课程,意指每位台湾的高中生在毕业前最少要修习一学分的生涯规划课,课程纲要将生涯规划课定位为实用性课程,除了认知的知识外,更应培养学生适切的生涯态度,增强学生探索及规划生涯的能力。课纲明确指出,评量部分不宜采用传统的记忆性纸笔评量,应以历程档案评量的方式,协助学生搜集、选择、反思自我在学习历程中的努力及成长。
因此,就教学目标来看,通过建构历程档案,能协助学生探索自我、认识环境,到了高三生申请大学时,学习历程记录能协助学生厘清自我生涯方向、自我潜能与兴趣以及做好大学申请的准备;就评量观点来看,学习历程档案能够协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自我监控与调整学习方向与计划,也能协助教学者或大学了解学生在态度及技能上的成长,让评量的面向既深又广。
以下介绍运用高一生涯规划课程执行学习历程档案评量的模式,分为“实施方式”“内容架构”及“评量”三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