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育的概念

二、体验式教育的概念

不少学校开设了生涯校本课程,开展了较多的生涯体验活动,但是如何促进生涯校本课程走出理论知识的局限,提高学生在生涯学习中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如何避免生涯活动重参观轻体验的问题,促进学生对经验的内化和对自我的思考,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体验式教育理念为生涯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体验式教育指为学生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和情境,让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实践操作,互动交流、反思分享等,对自己、对他人和环境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将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8]。体验式教育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使学生通过体验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教育者为学生创设的体验情境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体验,即真实生活的体验,主要表现为生活场景中的动手实践操作、参观考察、问题探究、社会体验等;另一种是间接体验,即模拟生活的体验,表现形式为教学中的游戏、讨论、小组合作活动、案例分析等。

图1 库伯的体验学习圈

大卫·库伯(David Kolb)建立了“体验学习圈”,认为学习要经历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检验四个阶段,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并相互循环,构成完整的学习过程(见图1)[9]。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情境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观察、思考、感悟,并总结归纳出普遍的结论,然后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对所吸收的知识观念进行检验。之后再经历新的体验、新的观察和思考,开展新的验证和学习。在不断的体验中,实现认知体系的螺旋式上升。可见,体验式教育关注过程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首先,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先行后知”,教师不会直接提供现成的答案或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讨论交流中获得认识、发展能力,只有经过体验生成的认知和观念才能被学生内化。其次,没有反思的学习不是体验式学习,很多体验活动看似热闹,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内在反思和抽象概括,没有产生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式学习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学生建立起自我与世界的联系,主动建构观念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