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调整学习理论
自我调整学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拜瑞·兹莫曼(Barry J.Zimmerman)提出的,指学习者建立一套学习历程的循环,包括设立目标、找出策略、执行策略、检验目标这四个步骤,过程中个体持续地监控自己的学习状况以随时调整学习策略及行动,这个历程就是自我调整学习。而学习历程档案评量是学习者通过收集学习数据及成果,有组织地呈现学习过程,并针对学习做出反思及调整,这个过程即是一种自我调整学习的历程。目前已有研究指出,学习历程档案评量能有效激发学生反省思考的能力,如赖羿蓉[11]以工科学生为研究对象,显示学习历程档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及自我反省的习惯;廖淑慧、张基成[12]以高职学生为对象,以学习历程档案为手段,探究写作目标设定、自我反思与自我调整学习的关系,发现目标设定对自适应学习有正向的影响,而自我反思则是影响中文写作自我调整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张基成、林俊宇[13]以高职学生为对象,探究历程档案中的自我省思机制与自我调整学习间的关系,研究显示良好的反思机制(在线完成)有助于提升自我调整学习效能。
因此,综合上述三个理论,笔者认为对于学习历程档案执行面的启发有三点:第一,学习历程档案的主体是学生,必须由学生主动建构资料,不能假手他人,但应有教师的框架指导与支持,如事前说明制作档案的目的与策略,定期评量或检视,并给予建议,否则易流于档案数据的堆砌或缺乏学生的个体特色;第二,学习历程档案内容应多元化,成果样式应多样化,在架构的设计上,应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展现学习成果,而学习成果的展现不应局限在纸笔或文字,也应包括作品及影音档案等多元类型,以让学生有彰显个人潜能与特色的机会;第三,必须重视学习档案“自我省思”的机制,自我省思是对行动的后设认知,借由停下来回头审视自己的学习参与,作为学习调整的参考依据,更能有目标地拟定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达成自我调整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