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文本分析
笔者对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于2017年发布的78份[1]就业质量报告进行分析,发现就业质量报告整体较往年有较大提升,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1.仅六成高校内容结构完整,整体质量参差不齐
仅有61.5%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结构完整,包含了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五大方面的内容,其中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和相关分析三大方面全部覆盖。但是发展趋势预测部分,则有17个高校(占比19.5%)没有涉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部分,有20个高校(占比25.6%)没有涉及。
就业质量与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三者息息相关,近年来,各高校也通过面向各方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完善就业质量报告指标体系。从数据来源方面分析发现,2017年各校报告中,72所高校(占比92.3%)面向毕业生(在校期间)进行了问卷调查,25所高校(占比32.1%)面向毕业后半年的毕业生进行了追踪调研,69所高校(占比88.5%)面向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41所高校(占比52.6%)采用了第三方调研的方式(见表1)。
表1 整体质量分析
有三所学校建立了自己的评价体系模型/指数进行整体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了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南开大学建立了母校满意度模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满意度模型;西南大学建立了就业竞争力指数、教育教学质量指数,对各学院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了评估和比较。其中,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以第三方调研的形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及用人单位需求情况调研,为北京市各高校的报告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数据分析方法方面分析,笔者发现,大部分高校报告中的数据均是进行了总数、频次、百分比等描述性统计,而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的报告中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相关分析,如分析就业率、签约率在学位层次、学科门类、生源地方面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华东理工大学的报告中也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如分析了薪酬在实习次数、综合课程排名和英语等级水平等方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西南大学的报告中进行了生源地与就业地域交叉分析,揭示不同生源地学生的就业地域分布。
2.多数高校多维度分类别分析,但规范性、一致性仍旧不够
各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中,通过毕业生规模与结构、就业去向组成及其比例、就业流向、不同学生特点分析、满意度、专业相关度、期望吻合度、供需比、求职途径、投递简历份数、获得面试邀请数、获得录用机会数、薪酬等,多维度体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其中,毕业生规模、毕业生规模—学历分布、就业单位性质分布、就业地域分布等指标被使用最多,达到90%以上。高频(50%及其以上)指标及其频次如表2所示。
表2 高频指标及其频次统计
各高校通过多元分类呈现不同群体学生的就业分布、特点与差异。学历、学院、专业、性别最为多见,此外还有生源地、民族、政治面貌、城乡、家庭经济状况、学科门类、岗位/职业、地域、行业等。还有学校对特定群体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如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将硕士按照专业学位硕士和学术学位硕士分别进行了分析,重庆大学特别分析了重庆市生源、在重庆市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但是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在规范性和一致性方面,却仍旧不够。以就业率这一所有学校都会使用的指标为例,主要存在着两个问题:①学生的就业形式多样,就业率统计口径不统一,无法统一对比衡量。早在2004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和报告工作的通知》中,就规定了毕业生就业的几种形式,分别为:毕业生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领取就业报到证到单位就业,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出具接收函就业,回定向、委培单位就业,灵活方式就业,升学,出国出境留学工作,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等,以及待就业、暂时不就业等两种未就业状态[7]。但是在各高校的报告中,出现了诸如单位用人证明、其他录用形式就业、科研助理、志愿服务西部、隐性就业、回生源地灵活就业(有单位)、以各种形式直接就业、回省二分等较为特殊的指标。大部分学校没有将待就业、暂不就业分别统计,而且就业率计算方法不统一。如自主创业在有的学校报告中被列入灵活方式就业中,在有的学校中与灵活方式就业并列单独统计。②数据截止时间不统一,无法进行横向比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和报告工作的通知》中,规定每年9月1日、12月30日为毕业生就业率和待就业率定期报告时间[8]。但是78份报告出现了6月30日、7月1日、8月31日、9月1日、10月30日、10月31日、11月10日、11月25日、11月27日、11月28日、11月30日、12月10日、12月15日、12月21日、12月29日、12月31日等报告时间。有的学校只报告一个截止时间的数据,有的学校则报告两个截止时间的数据。
3.整体呈现共性,但较少体现各高校特色
纵观78份报告,各高校分别从毕业生规模与结构、就业去向及其结构比例、就业流向、高就业/升学质量、毕业生自主创业状况、暂未就业学生状况、学生求职准备与努力、高校就业市场、就业辅导工作情况、就业形势与趋势、学生就业满意度、毕业生职业发展现状及其满意度、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选择指标进行了分析,总体呈现出以下局面: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升学好,就业质量高,高校用人单位市场开拓好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引导毕业生在基层、西部、“京津冀地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就业,等等。
但是在体现高校特色上却不尽如人意,只有部分报告能够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体现:①将高校重点行业具体到细分行业进行统计分析,体现高校的学科—行业特色,如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对金融行业进行进一步细分,并分析毕业生在其中的分布及变化趋势;②指出本校重点行业及其发展状况与201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提及石油石化行业就业情况,北京交通大学特别分析轨道交通行业就业情况,中国传媒大学特别提及传媒行业就业情况;③对本校主要专业进行分类,分析其就业情况,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特别分析了农科专业的就业情况,上海外国语大学将本校分为外语类专业和复合型专业分别进行分析;④特别分析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特色班级、特色项目的就业情况,如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学校对学校的特色班级如创新班、卓越班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将学生分为普通师范生、免费师范生进行分析,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特别分析了辅修双学位学生的就业情况——就业去向、产业分布、行业分布、单位性质分布、就业地域分布、就业省市区分布;⑤体现高校基于地理位置的育人价值,如兰州大学特别分析了近年来服务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其主旋律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