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与幸福生涯
黄素菲
[摘 要] 本文首先论述了21世纪的生涯呈现出的以下特征:①不确定性与新兴成人群的春季危机,21世纪年轻人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转换阶段,横跨的年龄段比20世纪的年轻人更长;②21世纪的生涯是应变之学,因为未来总是变幻莫测,线性生涯观(linear career)已经不再适用;③介绍后现代的多元生涯类型与风貌,多元生涯类型与风貌,已经取代过去熟悉的集体叙事的生涯路径;④说明生涯概念的演变,并比较职业辅导、生涯教育与生涯咨询的差异;⑤最后,讨论成功生涯并不等于幸福生涯。总结出:成功生涯是指达到或完成外在目标,幸福生涯是获得自己本身的快乐;成功无法带来幸福,除非成功是来自追求所致的身心愉悦;主观幸福感包括快乐、幸福与生活满意;心理幸福感除了积极正向情绪之外,更强调自我实现与人生意义;生涯咨询是为了帮助来访者追求幸福感,咨询的焦点势必要处理无望感,以建立来访者的希望感为首要目标。
[关键词] 春季危机;风险社会;后现代主义;多元生涯路径;幸福生涯
作者简介:黄素菲,台湾阳明大学人文与社会教育中心教授。
西方社会的标准化生活模式(standardized life model),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发展到顶点,制度化社会中的个人特征是微小的、扁平的,人们可能意识不到组织就已经被组织化了。之后组织开始发生变动,不规则的生命形态导致工作与家庭都出现多元轨迹与复杂化的生活形态。Savickas M L认为,后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特征是个人化(individualization),这意味着人类的生活模式将从制度化、机构化转移到个人化,形成不规则、不稳定、不可预测的特征。这也标示着定期工作合约(fixed-term contracts)在逐渐消失,工作成为暂时的、附随的、契约的、临时的、接案的、派遣的、外包的等样态[1]。
台湾地区的标准化生活模式比西方大约晚30年,在2000年左右发展到顶点。1955—1982年是台湾出生潮的世代,也几乎进入标准化的生活模式。大学毕业之后大多进入各种机构工作,极少数回家种田或自己开创事业,这形成了都市聚落的生活形态。
中国大陆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预估也将于2020—2030发展到标准化生活模式的顶点。在标准化生活模式中,人们都生活在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中,从基层干部升到低阶主管,再晋升成为中高阶主管,买车、换房、度假、加薪、分红等,几乎都处在标准化生活模式的轨道中。每个人在这生活模式的不同阶段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父亲、母亲、主管、下属、医师、工程师、志工、邻居……,不同角色让我们认识彼此,也让我们完成自我认同,而这些自我认同很大比例是由社会所建构的。
Rubin D C和Berntsen D认为,文化生活脚本是一种时间安排表,每个社会都存在着年龄规范,这些年龄规范衍生出社会期望,而社会期望调节着人们的行为。大学毕业后的年轻人,几乎是随着社会文化预写的脚本,过着标准化的生活,像列车时间表和操作手册似的。经家长与老师的推动,每一个人小学毕业后读初中,初中毕业考高中,高中毕业考大学,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或就业,然后5~10年内结婚生子,晋升、跳槽、炒股,以便买房、换房,买车、换车,找学区、帮孩子提早拥有竞争力,依照集体叙事情节度过各个生涯转换阶段,顺利长大成人,能力不够或缺乏意愿的少数个人下场可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