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

就业质量的概念,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职业培训与开发委员会从提高组织工作效率的视角,提出了“工作生活质量(quality of work life)”这一概念,对改善员工福利和工作环境,提高员工满意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工作生活质量”等概念,是从微观即劳动者的角度,包含了一切与劳动者个人工作状况相关的要素,如劳动者个人的报酬、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社会保障等。

继而,国际劳工组织于1996年提出了“体面劳动”(decent work),并提出了“体面劳动”指标,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工作质量”指标,欧洲基金会则提出了“工作和就业质量”指标,后于2010年2月,三个国际组织建立了统一的“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并发布了包括加拿大、芬兰、德国、法国、意大利、以色列、墨西哥、乌克兰、摩尔多瓦等9个国家的就业质量报告[3]。我国就业促进会于2013年开始,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组织开展了《就业质量评估指标框架研究》。“体面劳动”“工作质量”“工作和就业质量”等概念及其指标体系,均是从宏观角度评价衡量一个国家或经济组织的整体就业质量、劳动力市场状况。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需要考虑从不同角度,反映一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具体而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高校、学生、用人单位三者紧密相关——与高校学生在学校的就业准备,求职过程中的努力,与用人单位劳动协议的约定与达成、职业发展等相关;与高校的声誉、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成功求职所创造的就业环境和支持等相关;与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用人反馈等相关。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有必要从多维度综合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