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高校变革驱动的泛生涯教育
2025年09月10日
(二)2000年高校变革驱动的泛生涯教育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高考是高中毕业生上大学的唯一途径。2000年前后,中国高校在入口和出口端都产生了变革。在招生端,一是大学扩招,二是自主招生。1998年开始的大学扩招客观上突显了生涯教育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2003年,中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指出“2003年在部分高等学校中开展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高校获教育部批准实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1]。自主招生的推行,结束了此前高校只能在每年同一时间招考的历史,成为高考改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同年,试点院校独立或联合起来组织相关冬令营活动,进行自主招生测试。自主招生测试不同于普通的高考,除了笔试环节,还增添了面试环节。面试环节需要学生与高校教授、专家学者交流,表现自己的学术水平。而这些都是先前的中学生所没有经历的。绝大部分高中生对学科的了解多过对自身的了解,鲜有人仔细思索过自己未来的发展与专业选择、社会需求的关联。正因为此,部分中学针对高校自主招生,开始了富有功利主义色彩的泛生涯教育,希望帮助学生能在自主招生的面试环节取得优势。此外,全国高校开始的就业双向选择使得就业指导成为大学教育的必备品。但由于各学段对生涯教育还缺乏基本的认知,因此在传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入生涯教育的相关内容,形成了“泛生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