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的多元生涯类型与风貌

三、后现代的多元生涯类型与风貌

沈清松认为,现代与后现代是应该连贯起来思考的。后现代并不是现代的结束,事实上它是现代的延续,甚至是其深化;然而在此延续历程里面也包含着某种断裂。后现代性理论(post-modern theory)的焦点是针对现代性理论提出批判性观点,并提出视角论(perspectivist),认为理论只是理论家在特定框架下对现象提供的暂时性局部观点,因为我们所有对于世界的认识,都是通过历史、记忆和语言中介的认知性再现(representation)[12]

高宣扬提出现代与后现代视角的比较,现代主义(modernism)钟爱宏观(macrotheories)理论,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赞成微观(micro-perspectives)论述;现代主义钟情于因果辩证与逻辑推论,后现代主义偏好多元性、多样性、片断性、地方性、不确定性、异质性;现代主义推崇统一的本质性主体,后现代主义支持去中心化的(decentered)碎裂主体[13]

Savickas[14]提醒我们,过去熟悉的集体叙事的生涯路径现在已经消失,多元生涯类型的时代已经来临。

(1)无边界生涯(boundaryless career):超越单一就业环境边界的一系列就业机会,经常转换不同组织或地点,或到世界各地去工作,如保险理赔评估专家,拥有地质、气象或其他专业知识而能在不同国家提供专业咨询等。

(2)多变化的生涯(protean career):以前是一个公司雇用许多不同的人,现在是以个人天分才赋为基础,能周游于不同公司或成为特聘专业人员,不断变换生涯角色或转换职务[15],或是在同一个生涯角色或职务上一直变换机构,如在各个不同的产业担任人力资源项目经理、项目设计等。

(3)万花筒生涯(kaleidoscope career):以前是活着为了工作,现在是工作为了活着。朝九晚五不再,工作、休闲、生活按照个人需要,多角度随机弹性安排[16],如在家接项目工作、网络卖家、周末餐厅等。

(4)组合式生涯(portfolio career),你不只有一份工作、一个雇主,因为个人有多种专长,可能会做若干种工作、数个雇主,如百货专柜人员+品酒师、心理师+新娘秘书等。

(5)个性化生涯(customized career),依个人兴趣、特质、专长,发展出独特的生涯方式[17],如写APP程序,深夜烘焙食堂,演而优则导等。

(6)主体性生涯(subjective career),不重视客观的成功生涯标准,依个人主观来定义生涯,不依循大多数人的生涯模式,而追寻独特的生涯主题与意义[18],如陈树菊的慈善行为、有机小农等。

在动荡不安“变”的外在世界中找到“不变”的核心要素,要先对生涯概念的演变进行回顾,并厘清生涯理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