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具使用为核心的国际借鉴(美国、台湾地区)
2025年09月10日
(二)以工具使用为核心的国际借鉴(美国、台湾地区)
原美国联邦教育总署署长马兰(S.P.Marland)于1971年提出“生涯教育”,旨在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引导青少年从“升学主义”浪潮转向个人的生计与未来发展。生涯教育提出后,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形成了规模广泛、发展迅猛的教育改革运动[8]。在美国的生涯教育中,有大量的评估和非正式评估,例如O*NET系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而在各州也会结合本地区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进行微调,助力学生走向更好的职业道路。因此,美国的生涯教育将时空教育和工具平台相融合,既指引学生的成长发展,也满足国家的发展需求。
20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的学者开始大量翻译评介美国生涯理论相关著作,一批学者到美国留学学习生涯理论,并在学成归来后大力推动生涯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发展。可见,台湾地区的生涯教育主要借鉴了美国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台湾地区的生涯教育模式[9]。所以台湾地区的生涯教育自然少不了美国生涯教育中的工具性特点,这也是台湾生涯教育在对内测评上做得好的原因。然而在对外的发展上,没能很好地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尽管教育改革强调多元价值,带好每位学生,回归教育本质,落实学校本位教育,但却存在着过度理想化而忽略社会现实环境及民众接受程度、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等现实问题。因此,台湾地区的生涯教育关注个性有余,而对时空变迁的关注不够,这也难以缓解目前岛内就业形势依旧严峻、人才外流日益突出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