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社会的生涯是应变之学

二、21世纪社会的生涯是应变之学

生涯是未来之学,因为生涯总是关乎未来。生涯也是应变之学,因为未来总是变幻莫测。生命经常是不可规划的,线性生涯观已经不再适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6]列举全球化抹平世界的十辆“推土机”,也提到未来年轻人必须非常特殊、非常专业、非常深耕,或非常会调适,才具有竞争力。

从人口统计学上可以看出现在的年轻人进入成人角色要花更多的社会资源,更长的时间和年龄跨度,因此生涯阶段并没有固定的时间表。年轻人必须要更有弹性、更具创意,如同Machado A写的诗:旅行者,没有路径(Traveller,There Is No Path),必须要靠自己的双脚走出自己的生涯之路[3]

Savickas认为,20世纪30~70年代强调适配论的生涯观,生涯概念需要随时代不断演变[7]。Parsons F[8]和Holland J L[9]等人强调生产线式的人—职组装概念。而20世纪末最后30年转变成强调进步、提升和强化自己,包括注重决策历程论[10],强调社会学习论[11],或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由Reardon R C等创立的认知讯息处理论(cogni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CIP)等。2000年之后则出现靶心(bullseye)概念,强调独特性、主体性与不可取代性。生涯不是在标准化的生活模式中做选择,而是强调符合自我建构的多元生涯路径(multiple career paths)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