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建设在生涯规划课程中的设置
心理资本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投资学和社会学等文献中。1997年,经济学家亚瑟·H·戈德史密斯(Arthur H.Goldsmith),乔纳森·R·韦姆(Jonathan R.Veum)和威廉·达里蒂(William Darity)认为,心理资本是指一些能够影响个体的生产率的个性特征。2007年,弗雷德·卢桑斯(Fred Luthans),卡罗林·M·约瑟夫(Carolyn M.Youssef),布鲁斯·J·阿沃利奥(Bruce J.Avolio)对心理资本的定义进行了修订,认为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4]:
(1)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
(2)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乐观);
(3)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现实目标的途径(希望);
(4)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韧性),以取得成功。”
通过以上文献的学习,我们发现心理资本是指个体所拥有的积极心理资源,心理资本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构成了个体所拥有的可以客观测量、投资开发和有效管理的人力资源[5]。高中生在积极进行生涯规划课程的时候,通过特定的测量和干预,开发心理资本,具有很大的人生投资收益,这对他们一生的成长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次初高衔接的生涯规划课程中,我们专门开设了八次心理资本建设课程,每次40分钟,其融专题讲座、主题活动、自我设计与反思等经验于一体。
第一课:关于心理资本
第二课:认识自己(上)
(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第三课:认识自己(下)
(现实自我、理想自我、投射自我)
(自我、本我、超我)
第四课 我能,是因为相信我能
第五课 活出乐观的自己
第六课 坚毅之光
第七课 我的未来我做主(希望)
第八课 总结分享
心理资本建设课程不是固定的、预成性的,而是开放、动态、生成性的,突出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主体性与体验性特点,让学生在“自我心理体验”与“人际交往实践体验”基础上认识自我与他人,体现了20世纪末出现的“体验课程”理论思想,也反映了“交互主体性”与自我价值的综合课程模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