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上海高中生生涯发展状况调研
闻 娟 陈国鹏
[摘 要] 本文以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上海市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对当前上海高中生的生涯规划状况、自我认知与对外部世界的了解状况、生涯自主与自信程度以及生涯决策过程中的常见困难与问题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调查和分析,以了解当前上海高中生的生涯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研的高中生中,有90%的学生已经着手考虑、规划自己的未来了,65%的学生甚至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或目标。尽管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较强,但在自我认知、外部大学/专业、职业等方面的探索尚存在一些不足,在生涯决策方面更存在诸多问题。
[关键词] 高中生;生涯;生涯发展阶段;生涯教育
作者简介:闻娟,上海远播教育研究院测评研究员;陈国鹏,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与认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提到“生涯(career)”一词,但学术上对“生涯”的定义并不统一[1][2]。目前大多数西方学者所接受的生涯定义是舒伯的论点[3]。舒伯[4]认为,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态的连续演进方向,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也是人生自青春期以至退休之后,一连串有酬或无酬职位的综合。除了职业外,还包括任何和工作有关的角色,如学生、受雇者、领退休金者,甚至也包含了副业、家庭、公民的角色。
在生涯概念的基础上,舒伯进一步提出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将个人生涯分为成长期(0~14岁)、探索期(15~24岁)、建立期(25~44岁)、维持期(45—64岁)和卸任期(65岁以后)五个阶段,并且在各个阶段完成相应的发展任务[5]。
高中生正处于探索期的早期,也叫作试探期(15~17岁),该阶段学生需要在学校、休闲活动及打工的经验中,进行自我试探、角色探索与职业探索,并试图将自己的职业偏好具体化[6][7]。
根据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在中学推行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是社会发展、教育进步的必然要求。在中学阶段通过系列的生涯教育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外部世界、发展生涯规划意识,对学生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8][9][10]。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开启了全国高考综合改革工作。浙江省、上海市作为高考改革的试点省市,各自制定了详细的新高考实施方案。学生考取大学已不再仅仅依据高考成绩,而是采用“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机制(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择优录取。在高考政策的推动下,上海各高中均开设了相关的生涯教育课程和活动,以帮助学生规划未来。
本研究正是针对新高考背景下上海市高中生生涯发展状况的调查。通过调查,一方面可以了解当前高中生的生涯发展状况,包括学生当前的生涯规划、生涯自主、生涯自信、自我认知、教育认知、职业认知等状况,以及影响生涯决策的问题或困难等;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在学校开展的生涯教育工作的认识与参与程度,学生需要哪些方面的生涯教育内容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