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中的目连之母

一、经文中的目连之母

目连救母的故事始见于《佛说盂兰盆经》,经文十分简短,只以寥寥数语交代了目连母亲的形象: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即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经文中,目连的母亲既没有姓名,也没有在生之时的具体形象,只是讲述了她堕入饿鬼道的凄厉之景——“不见饮食,皮骨连立”。即便如此,她本性难移,不知悔改,儿子送来饮食,她只想独自享用,悭吝之心,可见一斑。据考证,历史上目连确有其人,从早期佛教经典对目连身世的记载中,我们试图窥见目连母亲的一些信息。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四十八《舍利目连因缘品四十九》云:

尔时王舍大城,去城不远,有一聚落,名拘离迦。于彼村内,有一种姓大婆罗门居士。是大居士,依彼村住。大富饶财,乃至彼家。犹毘沙门天王宫殿,无有异也。

由上可知,目连出生在一个名为拘离迦的村子,父亲是当地的婆罗门居士,家境极富庶。在目连所生活的时代,种姓制度极为严苛。当时的印度有四大种姓:婆罗门(祭司、知识的垄断者)、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牧民、商人)和首陀罗(工匠等)。婆罗门是贵族阶级。四姓间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共食。那么,目连的母亲也必然是婆罗门姓,且出身高贵,衣食无忧。

有学者认为,经文中目连之母的形象是由印度佛经《优多罗母堕饿鬼缘》移植而来。《撰集百缘经》卷五《优多罗母堕饿鬼缘》讲述了比丘优多罗的老母亲因不敬沙门及婆罗门,不仅恶言相向,还欺瞒儿子,后命终堕于饿鬼道中。优多罗设斋诚心供养,母亲心生忏悔,便从饿鬼道投身为飞行饿鬼。优多罗又为其母重设供养,办具饮食并诸床褥,施四方僧,故其母从饿鬼升忉利天享福。优多罗超度母亲的情节与目连救母的故事极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