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民营剧团

谈民营剧团

重庆市川剧院 徐 超

中国艺术研究院王馗老师在国家艺术资金川剧理论评论人才培养培训班上课时,提到了川剧的火把剧团。这让我想起多年前在成都第一次去看戏的场景:那是一台男旦专场。男旦又称乾旦,在戏曲里是一个特殊的行当,因为在以前的戏曲舞台上,不容女性登上舞台。当天演出的《凤仪亭》,扮演貂蝉的演员大约换了3次衣服,这些服装都是他自己的私人行头。据他说,老一辈演员还有换更多服装的,这算是我元旦翻日历——头一回见。我还曾见过一位演员,他的功力了得,不但表演规范,唱腔味道、行腔押韵都可圈可点,很受观众喜爱。在成都火把剧团看戏的观众会适时又直接地对自己喜欢的演员表达情感,把钱放在该演员演出时的台前,演员演出结束鞠躬感谢,仿佛让我看到了旧时的观剧场景。

演员的表演功底会对观众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我看的另一出戏,男旦演员慢步走出来,扮演的是一个正旦角色。随着剧情的发展,他的表演越发夸张,甚至达到了疯狂,估计他是为了营造气氛,要与观众有互动。他很卖力地呐喊几声(仿佛变得泼辣),然后再翻滚(又有武旦的技巧),表演“变脸”以后,在观众群中四处奔跑,由此表现出恐惧。近似“逼真”的表演太过火,直接导致了冒妆,一头染成土黄色的长发飘逸飞舞,如果有初入剧场的观众,则会给他们留下不好的印象,很难再进剧场。诚然,川剧的确是起源于民间,接地气,可川剧的传承应当取精华、弃糟粕。如果让这些也传承下来,恐怕有违振兴川剧的初衷。一个民营剧团虽说没有政府扶持,只能靠票房创收,但在演出中以这样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我是抵触的。另外,主要演员在台前卖力地演出,部分配角却完全呈“自由”状态,或靠着椅子,东张西望,或聊天,散漫无纪。主要演员在前面所有的劲,也都随着一系列与戏无关的行为而枉费。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台下观众并不在意演员的这一系列不严谨的舞台表演。他们也许不是来看戏演得怎么样,或许只是单纯追捧他们心中的好演员,看一眼好演员、听一段精彩唱腔,就心满意足了;他们也许只把这里当作朋友聚会的社交场所,见见老朋友,说说话。有的观众有听着川剧锣鼓才能午睡的习惯,演出结束,锣鼓一停,他条件反射般也跟着醒来。有观众如此,想来又觉得甚是可爱。

川剧火把剧团里有一种“条纲戏”,没有剧本、台词,只规定内容、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演唱声腔、韵角等内容,唱词、念白、身段表演都是依靠多年的演出经验进行的。看到什么唱什么,这样的表演形式在专业院团难以达到,而这是火把剧团演员练就的特色本领。本领运用得当很能抓观众的眼球,也能和观众有很好的交流互动,可一旦缺乏经验便容易跟不上表演节奏,脱离人物。就我看来,同在一个团体演出,演出的风格本该是统一的,大家要统一理念,一个团队的演出风格要一致,别出心裁、过于标新立异只能与大家格格不入。火把剧团里的演员大都来自四面八方,班主更应对演员提出要求,制定严格的制度,大家应遵守行规,自觉严谨地进行舞台表演,与戏曲程式无关的表演被滥用,只会坏了剧种甚至戏曲从业者坚守的底线。

豫剧小皇后王红丽同样也是在民营剧团里成熟起来的艺术家,她所在的剧团提出了“以质量取胜”的口号,赢得了观众、同行、专家的认同,她本人也两次获得梅花表演奖。她所在的剧团扎根农村10多年,足迹遍布豫、晋、冀、鲁、皖、苏、粤等地的广大农村和基层,巡回演出6000余场,观众达3000多万人次。她所在的剧团坚持“出好戏”的原则,充分尊重市场、尊重农民,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以平民意识和大众心态,坚持演出剧目的通俗性和娱乐性,力求群众喜闻乐见,他们是民营剧团规范演出的榜样。提高演员素质,为戏、为情服务的意识,不刻意取悦观众,耐住寂寞、静心创作,观众是需要这样的演员团队的。像这样成功的剧团并非全国独有,越剧、晋剧等剧种的一些民营剧团同样做得很出色。这些民营剧团成功的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剧团演员几乎都毕业于专业院校,受过专业训练的演员基础较好,有规范的表演习惯。一个剧团的表演风格,关系着演出剧目的总体呈现,学院派一脉相承,为各个剧团输送正统的表演风格。第二,领导者的专业高度。作为剧团台柱子的领导,懂得艺术的讲究和规范,有着向专业院团看齐,甚至超越专业院团的追求。专业性的领导者有较强的群众引领力和号召力,带着剧团坚实演好每一部戏。第三,资金有保障。调配一个剧团的开支是关键,决定剧团的命脉,服装、道具、剧场、音响样样是花钱如水的项目,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很难维持下去,有各个渠道解决资金来源,才是稳定剧团发展的基础。

民营剧团虽然没有政府资金扶持,但有着更灵活的演出市场,请一个专业院团演出的费用,估计只用得到一半的价格,民营剧团就可以接下来。在价格有绝对优势的前提下,民营剧团更应该狠抓演出质量,演出更多优秀的剧目。民营剧团在排演节目上也具有优势,他们可以根据观众喜爱的类型进行创作,也可以紧跟政府号召,反映当下题材,他们有着多年演出“条纲戏”的基础,可以在大大节省创作成本的前提下,表演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目前,凭借着演出维持剧团的开支,在戏曲还没有复苏的情况下,大多数火把剧团是很难成为基层文化传播媒介的。但是,民营剧团本着对川剧艺术的责任与尊重,从细节着手,深入观众内心,表演更多优秀的剧目,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