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与受众的“鱼水”关系
如果我们把川剧看成鱼,那么受众便是水;如果我们把川剧当成植物,那么受众便是土壤;鱼离不开水,植物离不开土壤,同理,川剧也离不开受众。
从历史来看,川剧的产生既有巴蜀原有乡土文化的滋养,也离不开外来文化的融合。随着清朝长达60多年“湖广填四川”的大迁移,川渝的人口、文化、经济得到极大发展。杜建华的《川剧的文化价值与生态环境》一文认为,中国戏曲史上五大声腔系统——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在川剧中皆有不同的传承和发展。川剧有着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胸怀,各种曲艺文化在这里互相渗透,庆华班、舒颐班、燕春班、大名班、全胜班、义太班等各大戏班在巴蜀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刘翼、萧燕的《走进川剧》一书中,认为各种戏班在成长过程中以江河水道为依托,逐步形成了各有风格的流派“河”——有擅长胡琴、弹戏的“川西河”(又称“川西坝”);有以弹戏灯调著称的“川北河”;有以唱高腔戏闻名的“资阳河”;有将高、胡、弹并重,兼演唱昆、灯的“川东河”。随着人口迁移和商贸发展,各大会馆也相继建立起来,例如自乾隆时期修建并保存至今的南华宫、万寿宫、湖广会馆等,这些会馆里无一例外都建有戏台。除了会馆里建有戏台,在各地兴建的庙宇里,以及一些较大的场镇、码头都有戏台,在大户人家的家里也建有戏台。到了岁时节日,没有戏台的地方也会临时搭建“草台”。戏台的数量众多也就意味着川剧的兴盛繁荣,正如杜建华在《川剧的文化价值与生态环境》中提到的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要有足够数量的演出场所——戏台。那么为何要如此大规模建立戏台与持续发展呢?究其原因便是有了足够多的受众。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单一、选择性小,戏曲几乎是唯一的选择,而观赏戏台上的演出、前去听戏也能极大满足当时人们的广泛需要:要么是远离故土、迁移至川的人们能够会友联谊、品茗观戏、共赏乡音、款叙乡情;要么是为了时节祈祷祭祀;要么为了迎接重要宾客。戏台够了、受众够了,川剧的发展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果没有这广泛的受众基础,川剧的产生、发展、繁荣也就无从谈起。
在剧团体制改革、改革开放、新型媒体的普及、现代声像技术的广泛应用等因素的影响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发生改变,生活内容日渐丰富,娱乐休闲、抒情达意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看戏听曲”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戏曲曾经庞大的受众群体被“片化”、被瓜分至各个领域。尤其是电影、电视剧的兴起,以及西方观念和话剧的引入,迅速吸引了大批受众,川剧的“位置”也逐渐被排挤到了市场边缘。直至现在,川剧都未能抓到与现代媒介完美契合的良机,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的生态环境,无法有效地争取更多受众。失去了受众,犹如鱼儿失去了水,川剧不得不在困境中艰难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