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巴渝地区坊刻曲本的家国意识研究——以东大本双红堂藏《飞仙塔》为例

清末民初巴渝地区坊刻曲本的家国意识研究——以东大本双红堂藏《飞仙塔》为例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李将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戏曲被视作“不登大雅”之流,以致元、明、清、民国戏曲文献的保存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依靠商业书坊的大量刊印、流布而维持线香一脉。故以书坊刻印戏曲的数量与其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而言,戏曲文学在明清的发展、壮大甚至在今日成为显学,书坊发挥的作用绝不能小觑。坊刻戏曲不仅数量众多,且因年代久远,很多剧本留存罕见,堪称孤本、善本。尤其可贵的是,书坊刻印曲本本身留下了大量语言生动、内容丰富的资料,从中不仅可以得到书坊主的名号、书坊地址、书坊经营范围、销售模式、编排体例、版画插图、图书价格等诸多信息,而且也能看到晚明以来商业书坊从以编、刻、印、售为一体的经营方式逐步转向刊印与销售分化的历史轨迹,为今人研究晚明以来书坊发展史、戏曲出版传播史、社会商业史、戏曲文学评点史、戏曲版画风格流变史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就巴渝地区而言,坊刻曲本在长期流传中,在封面、书名及书名冠词、坊家刊记、页码标注、装订形式等各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和特点。据统计,重庆刻印发售曲本的书坊有53家[1]左右。重庆市区书坊主要分布在十八梯[2]、棉絮街[3]、南纪门石保街[4]、学院街[5]、三槐树街[6]、冉家巷[7]等33处。这些书社除少数能明确其在重庆市区的详细地址外,大多数只知其位于重庆,如刻印过很多曲本的重庆东麟阁、王记金山堂、精记、开卷楼、刘春林、明山书店、明山书局、品今阁、双合书店、涂镜堂、万卷阁、万顺堂、万镒堂、杨金山、忠恕堂、忠信堂等书坊虽标明位于重庆,但具体位置有待进一步考证。重庆下辖区域的书坊则集中在合川、铜梁、长寿、璧山等地。其中合川地区主要有张云程与张宏春创办的文明堂、刘双合创办的双合书店、张氏创办的崇兴楼、多文书社、金玉堂、松林堂、同兴楼、文茂堂、忠恕堂等;铜梁区则有三合堂、双合书店、铜邑大庙场书行、文华堂、文全堂、森隆堂6处;长寿区则有李长兴、万城堂2处;璧山区则有三合书局1处;涪陵区书坊则有文华堂1处。这些书坊大都集中出现在清末民初。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8]所藏《飞仙塔》是清末民初巴渝地区较为独特、稀有的一种坊刻曲本。在《四川坊刻曲本考略》《川剧辞典》《传统川剧剧本汇编》《川剧丛刊》等相关研究资料中均不见该剧目的曲本。双红堂所藏《飞仙塔》曲本是今所见唯一的川剧《飞仙塔》曲本资料。就情节脉络而言,该剧形成了两条平行的叙事主线:以李文忠平定叛乱为一线,杂以白元陀、朱元璋等人,侧重展现君、国、家层面的君臣纲常;以桑明元访学归家为一线,杂以冯智聪、九天玄女等人物,侧重展现家庭层面的伦理关系;两条线一国一家,表现出了巴渝戏曲独特的家国意识,形成独特的叙事趣味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呈现出独特的川剧特色和地域民俗色彩。考察这一时期较为独特的川剧剧目,对于了解清末巴渝地区川剧演出活动及巴渝地区的风土人情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