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性到人性:角色塑造的“日常化”回归成为作品叙事创新的核心要素
2025年09月10日
一、从神性到人性:角色塑造的“日常化”回归成为作品叙事创新的核心要素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艺创作的整体观照中,我们发现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宏大叙事,英雄偶像的神圣性遭到消解和祛魅,普通人、日常生活成为艺术作品关注的主要对象。在这一意义上,笔者认为《包公照镜子》的成功之处是对包公这一人物的刻画较之以往有了较大的变化,包公形象已经由万众敬仰膜拜的“神”变成了有着七情六欲、三灾五难的“人”。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中才存在的“角色”,一个有着常人的心理和感情,立体化、鲜活生动的人。
面对因“铡美”而带来的皇太后和公主的责难、民众的诋毁与质疑、下属的担忧与退缩,《包公照镜子》中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并没有被塑造成“日常生活的英雄”。与常人一样,包公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困惑者、迷茫者和挣扎者,也会顾虑重重、束手无策。正是在这里,包公角色的平民化设定产生了复杂的社会文化意义:尽管在这种生动的戏曲人物塑造过程中,并没有直接提到作为观看主体的“我”,但是仔细辨析,所有关于包公内心彷徨的叙事都在诉诸那个暂时缺席的观看主体。那个在现实生活中无力自拔的困惑者、迷茫者是谁?那个试图超越日常生活的英雄又是谁?他们就是观众自己!《包公照镜子》中的包公不过是一个虚拟的符号,旨在呼吁观看主体通过对剧中那些日常生活中或感同身受、或无法企及的体验的亲历,完成向在场主体的转换。
因此,新编川北灯剧《包公照镜子》为我们呈现的包公,实际上是被情节化了的包公,是大众经验的包公。这一角色塑造的“日常化”回归大大缩小了传统戏曲叙事空间与当今现实生活空间之间的差距,摆脱了传统戏曲叙事诸多规定性和局限性的包公,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角色的性格、身份,甚至故事情节等方面与作为观众的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拉近了距离,标志着传统戏曲叙事话语的现代性转换和向人类日常生活本真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