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抱琵琶“变”着“脸”

犹抱琵琶“变”着“脸”

重庆市三峡川剧艺术研究传承中心 向 倩

提到尼古拉斯·凯奇,我相信喜欢电影的朋友对他都不会太陌生,他演过多部影片,其中,他在1998年主演的、由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的动作剧情片《变脸》大获成功。该影片剧情丰富多变,情节环环相扣,尤其是两位主人公之间的变脸,使剧情更加错综复杂、扑朔迷离。我们不得不承认编剧的脑洞实在是大;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着变脸呢?

喜欢戏剧的朋友应该对我国的“川剧”不陌生,“变脸”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我国的戏剧分类有多种形式,比如北京、天津等地以京剧、昆曲、评剧、北京曲剧等为主,河北以评剧、河北梆子等为主,山西以晋剧等为主,河南以豫剧、曲剧等为主,广东以粤剧、潮剧等为主,而在重庆,川剧被广泛熟知并流传。

川剧大约产生于18世纪中期,是流行于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的一个剧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川剧当时叫川戏,后来统称川剧。它所包容的各种声腔,早在明代即有戏班在各地演出。川剧史家、艺术家们谈到川剧的源流沿革,还追溯到晚唐“杂剧”和南宋“川杂剧”等,甚至有川剧高腔尚早于江西“弋阳腔”,清代蜀伶魏长生所唱秦腔系四川之“琴腔”种种不同的说法。早年是各个外地入川的戏班流布时期,20世纪初出现高、昆、胡、弹、灯同台演出及至统称川戏(川剧)时期。过去的川剧,因各声腔戏班流布的城乡不同,艺人师承关系和艺术创造各异,以及观众对各声腔艺术的特殊喜爱,遂形成戏班艺人及观众均习惯于从地理的角度,把各地川剧艺术分成四个支派,即所谓“四条河道”:以胡琴为主的川西派,以高腔戏为主的资阳河派,以弹戏为主的川北河派,以重庆为中心的声腔多样化的下川东派。川剧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民族戏曲的优秀传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受到了巴蜀地区人民的喜爱。川剧是一种以音乐、舞蹈、念白为表现手段,主要以写意为主、虚实结合的表演艺术。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舞台空间,展现出广阔、丰富的内容。

直至如今,经过世代川剧艺人的传承和创造,川剧艺术完整的一套表演程式逐渐成形,剧本的文学价值也逐渐提高。川剧表演真实细腻、幽默风趣,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因此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川剧演员善于利用绝技塑造人物形象,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川剧不仅故事扣人心弦,演员的表演技术也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绝活,也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手法。变脸在川剧中被人津津乐道,川剧在表演中并不会使用固化的脸谱来表现特定人物,通常情况下会使用丰富的色彩来表达对人物的喜爱或批判。我第一次接触川剧变脸是在童年时期,当时感到非常惊讶,一张张脸谱在演员的精彩演绎下伴随着背景音乐和舞蹈不断切换,令人目瞪口呆、眼花缭乱,神奇的表演在我心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不停地想:“到底是怎么变的呢?是戴了好多层的脸谱一层一层撕下来的吗?那么撕下来的脸谱又去哪里了呢?变完的脸谱在最后又是怎么变回去的呢?”直到今天,我已经成为川剧团的一名演员,接触到了演出和变脸,这些儿时的谜团才慢慢解开。虽然我的主攻方向并不是变脸,但是出于好奇和对专业知识的提升,不断探究其中的奥秘,并通过在团里工作的变脸老师的悉心讲解,我慢慢地对变脸有了一些了解。

变脸是川剧表演的一种绝活,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用于传统折子戏《归正楼》,戏中一名叫贝容的侠客为了方便救人,变脸数张,从此这种新奇的表演方式就这样延续了下来。川剧的变脸被称为国宝、绝活、奇观,一般是不外传的。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20世纪60年代,周总理看完川剧表演后一再叮嘱,变脸这项艺术是我国的国家机密,不能随便泄露。1987年,中央文化部正式出文,将川剧变脸艺术列为国家二级机密,这也是中国戏剧界唯一一项国家机密。

了解变脸的绝技,要从制作脸谱和服装开始,对于一个变脸演员来说,服装和道具至关重要,而脸谱和服装都是经过特殊制作而成的。脸谱是变脸的第一道具,一张好脸谱不仅要求美观,而且要保证在使用时毫无破绽。想要变脸没有脸谱是不行的,脸谱和脸合不合适,不仅会直接影响变脸表演的效果,还会影响变脸的速度。

所谓脸谱,就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不同行当的脸谱,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妆容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为“花脸”。戏曲中的脸谱,主要指净的面部绘画;而“丑”因其扮演戏剧角色,在12—13世纪的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俗称小花脸。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色彩上说,脸谱的不同颜色有着不同的代表意义,大致有红、紫、黑、白、蓝、绿、黄、金、银、老红、瓦灰等色,这是从人物自然肤色的夸张描写发展为性格象征的寓意用色。其中,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义勇无俦;紫色象征智勇刚义;黑色体现人物忠耿正直的高贵品格;水白色暗寓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面目可憎;油白色则表现人物自负跋扈;蓝色寓意刚强勇猛;绿色勾画出人物的侠骨义肠;黄色表现人物残暴;老红色多表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将;瓦灰色表现老年枭雄;金、银二色多用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之感。脸谱的构图多种多样,加上五彩缤纷、装饰性强的各种图案,容易使人眼花缭乱,产生神秘感,不同颜色和图形的相互借鉴、相互变化,派生出许许多多的谱式。这些谱式都是以各种人物的外貌、性格特征为依据的,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谱式,因人物性格不同,各部位的线条勾画与色彩处理也各异,使每个人物都具有个性,绝不雷同。川剧中,对脸谱色彩处理并不固定,往往随着剧情的发展或者人物精神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最常见的是生角演员的印堂红,在演出中通过红变白或变黑来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变化。

变脸的手法也很重要,大体上分为三种:“扯脸”“抹脸”和“吹脸”。“扯脸”是现在演出中最普遍的方法,也是相对复杂的一种变脸方式。首先将不同类型的脸谱画在绸子上,然后把用不到的地方剪下来,每张脸谱都系上一根丝线,再将一张张脸谱叠在一起贴在脸上,每张脸谱的丝线则系在衣服上,需要注意的是要系在方便扯且不会引人注目的地方。根据表演的需要,在各种舞蹈动作的掩饰下,再一张一张地快速扯下,这种手法最重要的是干净利落、动作连贯,需要演员不断地反复练习。“抹脸”是将相应的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位置上,表演时用手往脸上一抹,就能变成另一种颜色;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需涂于额头上或者眉毛上;如果只变脸的下半部分,油彩就可以涂在脸上或鼻子上。“吹脸”只适合粉末状的化妆品,如墨粉、金粉、银粉等。演员将粉末状的化妆品放在舞台特定地方的容器中,表演时演员做一个伏地或者其他的特定动作,趁机将脸贴近容器,闭上眼睛,闭气,用力一吹,带颜色的粉末扑在脸上,脸就立即变成了另一种颜色,这种手法对舞台的要求比较高。

变脸这一绝活在川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每一次精彩的演绎都要提前做好极为精细的准备。所以,变脸演员都需要经过专业的学习和付出极大的努力。如前所述,“变脸”只是川剧中的一种绝活,除此以外,川剧还包含更加多姿多彩的节目,正是这些绝活和丰富的文化,使川剧广受社会各界的喜爱和好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川剧演员用辛勤的汗水为观众演绎了精彩纷呈的节目,同时也为川剧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目前我也是一名川剧演员,我也会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对自己高要求、严自律、勤于练功,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为大家呈现更加精彩的节目,为川剧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