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迎合需求到引领潮流

三、从迎合需求到引领潮流

刘嘉莹在《受众对川剧价值的认知与消费意愿调查研究》中指出,观众是川剧艺术作品的接受主体,川剧艺术必须经过观众的鉴赏才能产生社会效益,才能评判其价值。一般大众的“鉴赏”活动更多的是一种观赏,是对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行为。在这个观演活动中,人们大都带着主观的、感性的好恶进行选择。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既有着单独个体的特点与喜好,也形成了一个个群体的共同特点与喜好。同时,在当下新时代环境里,早已出现“碎片化”、信息碎片化,受众也跟着“片化”。川剧如果只用一种风格、一种形式、一个类型来满足所有的观众,这是不可能的。例如川剧进校园活动,是面向哪个层次的学生呢?幼儿园、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很显然,这几个层次学生的认知、思想、思维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川剧人根据选择的学生对象来确定进校园的剧目,很显然,如《裁缝偷布》之类的剧目不适合进入中小学。再如有的受众知识层次较高,有的受众掌握的知识较少,那么川剧人在开展演出活动的时候,也需要考虑演出时面向哪个层次的受众。“下里巴人”类的剧目较为浅显、通俗易懂,受到知识较少的受众的喜爱,而知识层次较高的受众则更愿意接受“阳春白雪”类的剧目。

川剧要瓜分市场“蛋糕”,要在市场环境中走得长远,就应当处理好与受众的关系,将受众放在前头,将受众的需要放在前头。将受众放在前并不是说完全跟着受众走,并不意味着媚俗,哗众取宠,而是在知道受众喜好的前提下有自己的自信与考量;川剧在满足受众需要的同时应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要从迎合受众需求走向引领大众潮流,引导受众喜好,而不是只停留在满足受众的“口味”上。找到目标受众,满足大众观赏需求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受众,增加大众对川剧的了解,培养全社会对川剧的审美情趣,逐渐引领大众走向川剧、走进川剧。

“迎合需求”与“引领潮流”需要解决如何对待“传统”与“现代”的问题。笔者认为两者不可偏执取一,既要继承传统,也要发展新内容;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可面目全非。传统经典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川剧得以后续发展的根基,绝不能因吸收新的时代内容而将它们舍弃,相反应当打造市场、创造声势、策划品牌,在全社会奠定传统经典的崇高地位。同时,川剧也应注重“变”。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受众在变,川剧也必须要有改变,否则川剧在市场上的延续和发展必定困难。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历史上文化的交融与磨合才有了后来的川剧,如今川剧也应当继续保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大胸怀和大格局来对待新时代的文化与现象,从而打造接“历史”地气、接“新时期”地气的川剧。

在新时代里让“传统经典”与“世纪时尚”共舞需要相应的、周详的策划,不能坐等其“自发”形成。这不是单一的一个演员、一个剧作家、一个导演、一个剧团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专门的运营操作团队,一个得到多方面支持的团队来完成这样的“市场导向”活动;它需要整个社会、所有部门、每一个热心于此的群体的共同努力与付出、共同携手合作才能达到。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坚持与付出,一旦完成这个过程,川剧必定迎来新的高潮和辉煌,成为川渝两地文化自信的“标签”、文化自豪的“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