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刻形态与家国意识
《飞仙塔》一剧,封面右侧竖排刊刻“光绪乙巳年(1905年)新刊”字样,中间上排横书“新刻”二字,中间下面刻黑体大字“飞仙塔”三字,左上刊刻“公堂本子”四字,左下角书“长兴斋藏板”字样。尾页正中刊“下本仙缘配一大回”,署名“光绪三十一年乙巳林钟月”刊。由此来看,此剧刊刻于清末光绪年间,刊刻书坊为“长兴斋”[9],剧目内容为“侠义公案剧”,就曲本质量而言,《飞仙塔》的坊刻质量较为粗略,其中有许多错字、漏字、俗字、异体字。然而该曲本最为独特的地方是剧目前的插图版画,虽然就刊刻的刀工、笔法而言,尚不能与杭州版画、武安版画、徽派版画相提并论,但是该剧剧前关于朱元璋、李文忠、刘伯温、冯智聪、白元陀、桑如意、桑明元、九天玄女的人物插图勾勒清晰,栩栩如生。尤其是人物旁的题词,基本概括了人物在剧中的性格和主要事件,如刘伯温之题词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对读者起到重要的导读提示作用,这无疑是巴渝坊刻曲本插图版画最有价值之处。
《飞仙塔》一剧十三回,全剧主要包含两条平行的叙事主线,其中前六回分别为“元陀生反”“王龙点将”“洪武排朝”“经理朝事”“文忠挂印”“兵伐江南”,主要讲述了白元陀生反,朱元璋派李文忠前去镇压的情节;后七回分别为“庭前训子”“智聪得宝”“回家省亲”“子妹探病”“堂前守训”“内江赶船”“塔飞内江”,主要讲述了书馆先生冯智聪携宝私逃后被九天玄女镇压于塔下,以及桑明元家庭变故的事件。前半部分主要人物为白元陀、王龙、朱元璋、李文忠、刘伯温;后半部分的主要人物为冯智聪、九天玄女、桑明元、桑如意。该剧前后两部分无论是人物角色还是情节线索,均为两个较为独立的单元,无明显的内在关联。巴渝戏曲中的这种独特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坊刻者的疏漏,还是该曲本为残本呢?从曲本前的插图来看,显然坊刻者有意识地将两个叙事单元糅合在一起,而关于曲本结尾所提《仙缘配》与该剧是否为同一题材的延续,由于原本佚失,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将两个不同的叙事单元杂糅在一起,《飞仙塔》并非首例。《川剧志》中即记载了光绪年间演出《张飞杀岳飞》[10],此外,川剧中的《火烧濮阳》(由《火烧曹操》《火烧吕布》合编)、港台地区新编现代戏《青冢前的对话》[11],皆将两个不同的叙事单元糅合。如果说《张飞杀岳飞》反映的是旧社会处于社会底端川剧艺人生存的无奈,书坊以及现代戏曲中的应用,显然是一种有意识的借鉴,这种有意识地借鉴戏曲文学中的叙事观念与思想意识值得我们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