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对川剧发展的贡献

(二)周总理对川剧发展的贡献

第一,周总理强调川剧表演要突出观赏性。1952年,在周总理的亲自主持下,在北京举行了由全国各个戏种参加的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川剧《秋江》《评雪辨踪》《五台会兄》等折子戏。周总理看了以后,在上台接见演员时,连声称赞:“川剧改得好呵!很有生活气息,地方色彩浓厚。”毛主席看了这一台戏以后,周总理更具体指示把这三出戏拍成电影《川集锦》,介绍给国内外更广大的观众。西南代表团在感观之下,立即又赶排了大戏《柳荫记》。周总理听说后,当即批准了川剧增加一台演出,并组织了梅兰芳等著名京剧演员和文艺界人士帮助指导。在周总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鼓励下,《柳荫记》的演出轰动一时,再度博得了首都文艺界的一致赞赏。后来,周总理又多次指示,川剧传统剧目多,要很好地发掘、鉴定、整理,要“两条腿”走路,编演好新的剧目。1959年川剧走出国门前有一种议论,担心外国人看不懂川剧,主张即使要出国,也只能拿武打戏、做功戏去。周总理则认为,中国戏曲就是讲唱、念、做、打,老是拿武打戏出去,外国人认为是杂技,要让外国人欣赏到中国丰富多彩的戏剧艺术。

第二,周总理还强调川剧主题要突出人民性。为了准备1959年的川剧出国演出,四川带了30多个节目赴京汇报演出。周总理很喜欢《芙奴传》,他说“贾瞎子”这个人物写得好,有正义感,瞎子带来光明,小人物办大事。当一位老作家说这戏“文学价值不高”时,周总理说:“这个戏更强的是人民性,既要文学性,更要人民性。”

第三,周总理坚持修改川剧要体现民主性。1959年,川剧出国演出,这是川剧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出国前,演出团在北京修改、整理剧本,排练演出,周总理亲自看戏、主持座谈,邀请首都戏剧界的名家现场指导。有一次,川剧座谈会连续开了七个多小时,意见一时无法统一。有的同志希望周总理能表个态,把修改方案定下来。但是周总理只是说,大家提了很好的意见,希望整理出来交给剧团和作者去考虑,写两个修改提纲,送陈毅副总理决定,并要求剧本写出来再送给他看。周总理那宽广的胸怀、民主的作风和信任群众的高贵品质,以及在艺术的是非问题上循循善诱,让大家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的工作方法,为川剧演出团树立了光辉榜样。

第四,周总理提倡川剧发展要体现创新性。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四川省青年川剧团进京演出。演出之后,周总理在宴会上特别讲到川剧,认为川剧在培养新生力量方面有成绩,每次来京都涌现出不少新人,在传统剧本整理、表演、唱腔、打击乐方面也保持了独特的风格,还赞扬了两个著名京剧演员作的山水花鸟画,当场就两幅画的构图、意境、功力作了艺术分析。他认为,做一个演员,不但要学习政治、文化,还应当学点书法、绘画,读点诗词,这都与艺术创造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