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表演的传承与创新

三、川剧表演的传承与创新

2010年5月21日,一场关于传统戏曲传承与创新的对话在广东佛山祖庙古戏台上举行,这是现代化背景下,人们对传统戏曲传承与创新的深度探讨。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认为,戏曲艺术和流行文化并不矛盾,戏曲艺术要赢得年轻观众,关键是要在保留传统戏曲精髓的同时,有所创新和发展。保护与传承是基础,创新与发展是手段,弘扬和传播是目的。要保留地方剧种的特色,遵循其艺术规律,然后再对传统艺术进行“抛光打磨”,即把现代审美注入传统艺术,让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吸引更多观众。

著名剧作家罗怀臻认为,现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我们靠什么留住城市的记忆呢?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保存好地方戏曲,因为它们记录着曾经的情感、声音和历史,甚至可以说记录着一个地域的基因。这种基因应该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川剧《李亚仙》进华东师范大学演出,有近万名学生要求观看而不得不从礼堂挪到了体育馆。演出结束,数百名学生围着演员,久久不愿离开。“这部戏为什么会受到年轻观众的喜欢?就是因为它的表现方式虽然是传统的,但其传达的感情、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是现代的。”

倪惠英认为,中国戏曲有着雄厚的观众基础,但随着现代人审美观念的变化,传统戏曲也面临着一个两难命题:一方面是如何保持个性和艺术特质,另一方面是如何让优秀作品拥有更多观众,让年轻一代尤其是白领阶层走进剧场。如何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首先是传承,其次才是创新和发展。

他们的对话印证了一个事实——他们为戏而生、随戏而行。当我们身边汇聚了无数热爱川剧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就可以点燃戏曲之光,引起熊熊烈火,去照耀这凄冷的夜空,去抚慰那游荡的灵魂。

戏曲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契诃夫认为,戏剧的本质在于戏化人生,他崇尚“圣者中的圣者”。剧中人物的社会经历与性格形成密切的联系,一切外力作用必将引起内在精神的改变;精神的力量可以打破物质世界的平衡状态,让观众在不平衡中产生精神愉悦的快感。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戏曲的辩证法,又是艺术的方法论。我们在传承传统川剧艺术时,要以川剧程式化美学符号为艺术核心进行重新解构与创新,以适应新时代舞台艺术的表达需求。要科学推进川剧艺术的现代化改造,将川剧的可持续发展与观众的多样化审美相结合,将人的思维活动与审美体验有机统一,让更多观众在新媒体的感官刺激中收获精神解放与理性思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基本保证。繁荣川剧是让群众找回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建设,既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艺术和传统戏曲,坚持用辩证的思维客观评判传统川剧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有选择地传承与发展传统川剧的先进文化与优秀成果,继续保持传统川剧寓教于乐、教化于民的优良传统;又需要加强对现代川剧主题思想的精心打造与艺术创新,让川剧在重塑灵魂、振奋精神、引领希望等方面充分发挥积极、高效的作用。

如今,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与戏曲文艺界保持密切联系,有效合作,一方面致力引导国民提高道德修养,建立思想信仰;另一方面又期望启蒙平民增添精神涵养,构筑人生学养。川剧亦如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川剧既是中华文化与时俱进、引领时代的艺术巨轮,又是中华民族挺进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开路先锋。

【注释】

[1]吕不韦:《吕氏春秋》之《季春纪》,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第30页。

[2]重庆市博物馆古代历史部:《巴渝文化①》之《重庆在祖国历史上的地位——古代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15页。

[3]胡昌健:《巴渝文化①》之《论中国龙神虎神起源——兼论濮阳龙虎和墓主人》,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33-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