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汉族民歌元素在新编川剧高腔音乐中的体现
川剧高腔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四川曲艺(扬琴、清音等)、川江号子、民间秧歌等曲调因素。在新编川剧高腔音乐中,更有大量的四川汉族民歌的音乐素材甚至是民歌原型的引用。
《巴山秀才》是四川剧作家魏明伦根据1875年6月21日所发生的“四川东乡(地处达州市)惨案”创作而成,是一部具有高腔特色的川剧音乐作品,四川省川剧院演出了此作品。作曲家李天鑫在序幕音乐运用《尖尖山》的旋律音型,《尖尖山》是巴中市南江县的民歌,歌词大致描写因自然与社会条件恶劣,过去农民遭受饥饿与灾荒而直抒心中的悲哀之情。
《尖尖山》的音乐属于高腔形式,音调具有高亢激昂的特点,属于羽调式,音域范围在十度之内。
《巴山秀才》的序幕音乐同属羽调式,《巴山秀才》的音域范围较广,这是因为川剧高腔本身的音域比民歌要广一些。
《巴山秀才》的写作背景也是农民遭受灾情,饥饿难耐,请求当地政府开仓放粮,可见《尖尖山》这首民歌与《巴山秀才》所表现的人民生活境遇相似。在巴中与达州毗邻的情况下,作曲家用《尖尖山》这一民歌的音乐元素来表达当时劳动人民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现状,使音乐更好地融于情景。
新编川剧《金子》中的《黄丝黄丝蚂蚂》是一首四川儿童歌谣,具有朗朗上口、节奏明快、旋律简单的特点。
新编《金子》中的《黄丝黄丝蚂蚂》在歌谣的基础上,加进了新的旋律与唱词,再现了金子、焦大星与仇虎共度童年的情景。作曲家将此童谣的降B宫调式拿来用,可谓恰到好处!
川剧《江姐》是席明真根据小说《红岩》改编,重庆市川剧院演出的《江姐》,在最开始的唱腔中唱:“哦,呦吼,长江流水(诶),长(啊)又长,吆嘿吆吼,波浪滚滚向远方喽,高山群崖(噻),挡不住(哦),吆嘿吆吼……”有四川汉族民歌《川江号子》作背景烘托,在重庆市朝天门码头,几个搬运工所搬运的箱子上面印有“USA”字样,反映了重庆市江边的搬运工的境遇,同时更烘托出当时人们生活的疾苦。
川剧《江姐》的开场音乐运用重庆当地的搬运号子,可谓是开门见山。音乐也充满了现代化的感觉,让观众耳目一新。
诸如此类的例子有很多,如《岁岁重阳》里面第五场开头《梨花几时开》,就是运用《槐花几时开》的旋律。《激浪丹心》将《嘉陵江号子》融入高腔曲牌《二郎神》《端正好》的帮腔里面,贯穿发展的主题音调,流传甚广。此类的新编川剧音乐作品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