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两地对川剧改革的探索
1951年政务院“五五”指示中规定“三改”,即改戏、改人、改制,明确要求对不合理的制度都要废除,但指示中却未明确新制度如何建立。1960年5月,文化部提出了戏曲“三并举”的方针,要求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三者并举,即“大力发展现代剧目;积极地整理、改编、上演优秀的传统剧目;提倡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新的历史剧目”。当时,四川省按党的要求抓戏改工作,富有开创性和实效性:
第一,建立专业导演制。在成都市实验川剧院(现成都市川剧院)建立导演制,设立专职导演,确保排戏质量;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对各地县剧团帮扶交流与相互学习,推广专业导演制和管理新方法,带动了基层剧团的改革与提高。
第二,采取开门请顾问。一方面请参事室的一些社会名流和著名的文化人、文学家任顾问,有当时影响最大的简幼樵和董雪宾两位老先生,他们负责看戏提意见,包括给剧本提意见,也对演出提意见。他们的文学修养高、见多识广、兴趣浓厚,对文化浅薄的艺人耐心帮助,影响面宽而有效。另有古文底子好,又爱川剧的黄绍芝、廖宾甫。后者有擅长编写台词和剧本的周孝怀、黄吉安和旦角老演员黄佩莲。在编、导、演川剧过程中还邀请田汉、沙汀、范朴斋等指导排戏,打造了川剧经典《乔老爷奇遇》等。
第三,提倡实践求发展。一方面请顾问帮助演员团队提高文化、理论修养,另一方面强调要到生活中去学习,到演出实践中去学习,到工农兵中去体验生活,接受艺术启迪,提升演艺水平。
第四,要求学用相结合。要求既吸取学校和剧团带学生的优点,又弥补各自的不足;让学生到剧团见得多、听得多、实践多,然后回校集训,反复两次,还要参加“跑龙套”“串宫女”等各种角色演出。让演员在实践中仔细揣摩、体会,全面理解人物,真正做到心里有数,最终掌握人物神韵,表演出身段的韵律或韵味来。
第五,鼓励新旧并举。要求将改编、移植与操作相结合,但以创作为主。要求加工剧目要有利于发挥演员的才能,修改出适应观众的需求,受到观众欢迎的好戏,百演不衰;因此,对保留剧目的修改、加工,要精益求精,以新为贵,以精为贵,常演才能常新;一个剧团要有一定数量的保留剧目,同时又要不断生产新剧目,它才有长久的青春活力。
第六,重视技艺传、帮、带。提倡老师带徒弟,选择优秀的青年演员向艺术上有一定造诣的老艺人拜师学艺,真正实现传承传统戏曲艺术精华的目的。因为李宗林熟悉剧团生活,戏看得多,剧本读得多,从小就去著名川剧班社“三庆会”悦来茶园(现成都市锦江剧场)看康二蛮(芷林)、杨素兰、谭猴婆(芸仙)、玉娃子(肖楷臣)的演出,听评戏,抓戏既重视传统,又抓改革。他要求从三个实际出发,从剧情的实际,从剧中人物的实际,从塑造剧中这个特定的人物的具体演员(形体、相貌、气质、这戏所需要的身段等)的实际,扮出来好看,就不拘一格。这些做法对今天弘扬传统戏曲文化也有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另一位直接参与抓川剧工作的是任白戈同志,在戏改干部训练班上,任白戈指出,“改戏、改人、改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改戏是中心,改人是基础,改制是实现前两者的保证。戏改工作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既要反对急躁粗暴、全盘否定传统;又要防止因循守旧、全盘肯定传统。他提出戏改工作,要采取“先易后难,先存后改”的步骤,既慎重又稳妥地进行改革。
20世纪30年代,任白戈是上海“左联”闻名的文艺理论家,对中国戏曲的规律和品位理解有着独特的认识,侧重抓川剧传统,主张传统戏不能轻易改动;他要求编剧改变传统剧目,首先要在遵循原貌的基础上,对传统和历史有深刻理解与认识后,再作合理提高、发展、创新。他强调,对戏曲这一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积淀很深的文化现象,不能凭单纯的政治热情简单化处理。他很讲究戏曲的规律、规格;很注重传统的继承、保留;强调戏曲化和戏曲风格。他格外强调川剧的特点,以及由这些川剧特点表现出来的、丰富多彩的川味地域的人文景观和生活气息。
任白戈关心艺人的思想教育、政治待遇、生活条件,亲自抓重点创作和演出,抓川剧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修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锻炼出了两支川剧艺术队伍:一支是以一大批中老年艺术家为骨干,并培训出几批青年演员的艺术表演队伍;一支是以新老知识分子参加进来的戏改干部、编剧、艺术研究、音乐、舞美人员组成的创作队伍。这两支队伍的紧密结合,使重庆市的川剧艺术在20世纪50—60年代中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
珍视和尊重川剧艺术优秀传统是任白戈同志一贯的思想。在组织开展戏改过程中,他为了克服和纠正戏改工作中出现的粗暴与保守两种倾向,成立了专门机构进行调查研究,分别召开多方面的座谈会,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研究,亲自访问许多知名老艺人,充分听取文化主管部门、戏改干部、老艺人的意见。他从如何认识川剧艺术的优秀传统着眼,精辟地分析精华与糟粕,透彻地阐明如何正确地贯彻推陈出新的方针,给戏改干部和艺人很大的教育和启发,使后来的戏改工作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他对《鳌珠配》整理修改川剧传统剧目中出现翻历史的反历史做法、一夫多妻的封建文明进行了批判与剖析,并指导修改为川剧剧本《御河桥》,恢复了“二夫人”这个角色,成为一出经常上演的优秀喜剧,受到全国戏曲界的好评。他强调川剧艺术来自民间、扎根于群众,为人们喜闻乐见,一些戏虽蒙上了封建主义的灰尘,但也往往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情感、愿望和追求。在戏改工作中,他还强调,要按照马克思主义批判地对待文化遗产的精神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十分审慎而又正确地辨别精华与糟粕,予以取舍;有些东西一时把握不准,不要轻易丢掉,可以暂时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