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的批判性传承

川剧的批判性传承

重庆市川剧院 廖 敬

川剧为什么要批判性传承?在笔者看来,如今戏曲的没落日趋严重,很多戏曲前辈最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学东西不踏实……”戏曲人在练功吃苦上确实一辈不如一辈,换个角度来看真的就是年轻人吃不了苦这么简单吗?笔者认为问题还是出在教育模式上,所以应把目光集中到老师和教学问题上。

现在一些老师是否学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核心思想?是否真的学会了川剧老艺术家的艺术观念?每个人的表演手法和表现形式本来就有根本性的区别。老师在给学生授课之前是否对表演手法和表现形式烂熟于心?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现在的老师是以什么心境和什么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还不直面以上问题,从教师与教学抓起,那么,戏曲名存实亡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走到今天,戏曲为什么如此艰难呢?归根结底,戏曲的传承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问题就出在传承和教育上。以前有句行话叫作“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所以,很多师傅不会对徒弟倾囊相授,徒弟只能一知半解地琢磨出大概模式,这个大概模式被后人总结为程式。所谓程式就是“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法,是比较外化的形体表现方式,演员需要经过无数的舞台实践才能慢慢明白戏到底该怎么演。由于社会发展问题,戏曲界的很多老师所受的文化教育不足,文化底蕴不够,以至于自己能演,但不能很好地表达,使学生不能领会其中的技能。这就导致很多年轻演员学艺不精,演戏只停留于演身段动作,再附带刻画一下人物,不能很好地表现剧中的人物性格。现在,很多戏曲学习者学习的重点只在戏曲身段训练,而且只追求身段的美感,在身段动作上进行强化。我们经常听到老一辈艺术家讨论最多的是某某动作漂亮、眼神灵活、技法讲究,却很少听到他们分析动作为何有神韵,为何要如此设计表演,这样的表演想表达什么思想。对于人物塑造他们能说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比如霸气、有味道、帅气等,可这些气质是怎么练成的他们并不了解。

老师对好的表演艺术分析不够,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些老师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会给观众这样一个感觉:没错但好像缺点什么,人物刻画准确但不出彩。老师也没有学到老艺术家对戏曲艺术的表演创作精髓,仅仅是学到了非常多的身段组合、舞台调度、服装穿着、声腔曲牌。这反映出旧时的传承方法不完善,造成了现代戏曲重形轻意的现象,这与宋朝重文轻武如出一辙,留下了隐患。

什么是表演手法呢?所谓表演手法更多的是指演员在故事中处理好人物之间情感关系的方法,把握人物在剧本故事中所起的作用,对剧本中心思想有深刻的分析,还是演员把剧中人物心理活动外化的过程。比如人有喜、怒、哀、乐四种情绪,如何在特定情境中适当地表现这些情绪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剧中,高兴不一定只用大笑来表达,悲伤也不一定只用号啕大哭来表达。然而,现在很多老先生只会以最简单的手法来演绎,就是该哭就哭,该笑就笑,而不懂得以逆向思维的手法来表达,其实在某种情况下逆向思维的手法往往胜于顺势的情绪爆发,恰到好处的反比手法才是真正富有吸引力的手法,反比手法与顺势而发的情绪表达穿插其中,能让剧情跌宕起伏,更加吸引观众。

川剧作品主要演绎生活,讲述老百姓的故事,演绎老百姓与王公贵族表达情绪的方式自然不尽相同,老百姓一般都是喜形于色,王公贵族一般碍于身份、环境,内心情绪会更加深藏不露。不可否认的是,有时候小老百姓也会阴阳怪气,要根据剧中人物特征进行性格塑造,把人物演活。比如,在周企何的《迎贤店》中就能看到一些反比逆向思维手法的灵活运用。当今戏曲界还有人否定戏曲属于戏剧,他们认为戏曲是一个独立的艺术体系,而戏剧是指话剧。其实这是一个错误观念,任何有故事情节、有矛盾冲突或无强烈矛盾冲突、有人物、有人物个性、有赋予戏剧性的舞台表演艺术统称为戏剧。而戏曲人的固化思想硬生生地把戏曲从戏剧中分割出来,无疑是给自己画了一个框,把本来富有灵动性、多变性的艺术,用一个固定模式框进了一口深井里再也跳不出来,从而导致戏曲的发展创新之路越走越窄,远离时代和文化的基石,到今天还出现了为创新而创新的作品。他们还将戏曲抬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那么戏曲代表的是什么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什么?武术界也说中国武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太极拳也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严格地说戏曲只是儒、道文化的媒介,武术也是汲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思想,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以仁为尚的崇高境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是受儒、道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戏曲艺术出现的本质也就是以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方式来宣传儒、道的哲学思想,让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笔者仔细研究了一些已经仙逝的老艺术家的作品,那些老艺术家为什么能准确地演绎出人物角色的个性和气质呢?他们的身段动作表演准确、有美感,同时又不显得浮夸和烦琐。其实“演员比到最后,比的是文化底蕴”,表演者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他的创作思路,重文的人走心,轻文的人走形。他们在演绎人物的时候,以剧中人物为基点进行设计,所设计出的每个身法动作、舞蹈性动作、配演技巧,都是遵从人物本身和故事剧情的,所以他们的表演显得极其自然。这种表演既有戏曲人物行当的特点、身段的神韵,又有人物及人物符号的独特气质,把剧中人物演活了。戏曲人物行当指的是老艺术家对人物性格进行了一种较为夸张和深刻的刻画,而且对人物的外形设计也很到位。比如,武将的服装有四面旗,“肚包”是一个虎头设计,这些是川剧老艺术家对戏曲独到的艺术创作及艺术魅力。

周裕祥演《晏婴说楚》的时候,他的动作设计没有为了抓锣鼓点而刻意动或刻意停顿,戏中人物的身段、形态、动作表演不显露练功痕迹。他说台词的时候特别遵从故事人物的性格和情绪需要,完全没有刻意叫板的锣鼓的声调,也就是没有刻意的语气出现(比如提高声量或拉长尾音)来提醒鼓师该起锣鼓了,而是以一个正常的真实人物形象出现在舞台上。然而,现在有些鼓师有这样一个说法,演员没那个动作或喊不出来我就打不下去,若是过去的老艺术家你说你打不下去,可他就这么演了,你敢说你打不下去吗?恐怕所有人都会说这是你的问题。

现在一些演员演戏,观众都能看得出他是为做动作而做动作,一句话四个字,他要做四个动作,练功痕迹非常明显。如此强烈的外部动作会让人觉得在演哑剧,觉得不做动作观众就不知道自己表达的是什么,难道说台词时你不吼喊观众就感受不到你的情绪波动吗?恰恰是这些烦琐的动作表演把台词的本意完全扭曲了,误导了观众。

还有些戏的设计因展示技巧而显得更生硬,比如台上的摔打,一个摔打紧接着下一个。后来有老师说:“这些戏,就是用来比赛的戏,因为没技巧或技巧难度低,评委不给高分,舞台艺术虽然多数时候是以虚写实,也有以实写虚,很多动作形态的设计是写意(是虚),但人物情感应该是真(是实),这就是演员需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重要性。”当然,现今还是有很多老先生是真正能被称为艺术家的,恰恰一些真正的艺术家却不被业内人士认可,就因为其文化底子差,没读过几天书,后天还不努力学习,甚至还认为理论无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笔者认为戏曲界当下最严重的问题就在于一些老先生没学到前辈们的精髓,就一知半解地教学下一代。按理说,一代应比一代强,一些川剧前辈总是说世界都是年轻人的,可真正又有多少老前辈愿意让出空间给年轻人大展拳脚呢?当然,老先生的初衷还是好的,怕年轻人走弯路,巴不得年轻人对所流传下来的技艺一学就会。可他们的急功近利反而走上了错误教学的道路,扼杀了年轻人的创造力。有些老前辈认为,不要创造,只要模仿。没有创新的戏曲谈何发展?

现在一些“90后”“00后”对戏曲的学习接受能力让人称赞。戏曲中,“把子”就是刀、枪、剑、棍、棒,内行称之为“耍把子”,而学剑是最难的。学剑首先要学枪、刀、棍,但现在很多人跳过了这道程序直接学剑。笔者曾看到两个“00后”小女孩在学习戏曲剑法技巧中的“背花”,这对于新人来说难度相当大,可能是教学细节上未做到位,两个孩子学习出现了偏差。后来,笔者接手教学了她们半小时,三天以后,再来看两个小女孩就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她们的学习能力、反应能力真让我叹服。我在那半小时的教学时间里经常鼓励她们,并且避免使用较重的语气来教学,这样她们学起来更容易接受。

对于戏曲基本功的教学,老师应采用循序渐进的引导式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尽量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领悟其中的技巧,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正教学生演戏就属于相对高的阶段了,不能像教基本功一样来进行,因为戏有故事情节、人物情绪,要注重内部动作的解剖和研究,具有一定的灵动性。内部动作很多时候是无法用较为简单的语言或动作向学生说明的,这需要老师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懂得用精辟、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用语言产生意境,引导学生从内心去领会内部动作的深刻含义,再通过外部动作将其表达出来。每个人的知识层次不同,文字理解、分析的能力不同,个人的生活态度、处事环境不同,这些因素造成了教和学之间的重要障碍。那么在分析、理解的时候就会有独立的个性,这种独立性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段表现及唱腔,这和老师所传达的观念也许会产生一定的偏差,但这种偏差是无关紧要的,不管学生以什么形态、动作、角度、逻辑去演绎和表现,只要他能让剧中人物活在舞台上、活在观众心里,那就是成功的演绎。现在戏曲界部分老师是看不懂内部动作的,他们只要求学生进行外部形态的表演,很少深入地为学生分析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性格特征。

“相由心生”,你的心理状态会通过神态和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你演绎的是这个人物,那你怎么做都好看,如果你不是这个人物,你怎么注重身段的美感都不好看。所以戏曲教育不能只注重外部动作,更应该注重内部动作的引导,启发学生对艺术的创造力。如何让学生拥有一度或二度创作的能力,才是戏曲界应该思考的问题。艺术是意境和技术的结合,缺少后者就只是一个概念无人知晓,缺少前者无疑就是一场杂耍。艺术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灵动性,它并非只靠单一的技巧就可以演绎。有灵魂的艺术能给人们带来深刻的精神需求和满足,没有灵魂的艺术不能称之为艺术。有思想、有内涵的创造,加上以传统文化为基石,这样的戏曲艺术才能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