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为了谁”

二、川剧“为了谁”

任何艺术在创始之初都会面临如下几个问题:为谁创作?给谁看?将会发挥什么作用与达到怎样的效果?受众不一样,作品就不一样。如果是用来自我欣赏的,那么它的受众只有自己或者数名好友,只需要符合创作者自我审美要求、自我需要即可;如果想要参赛获奖,那么它的受众就是一干评委,故而它就得符合评奖的标准和要求,也得要对得上评委的“口味”;如若打算进入市场、瓜分市场这个“蛋糕”,那么它的受众就变成了众多的“社会人士”,因此它就需要满足大众的需求。川剧亦是如此。

“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受众即受传者,也称信宿。受传者既可以是某个个体,也可以是某个群体或某个社会组织。受众得到信息后会根据自身的理解产生相应的反应。”如此说来,我们可以认为川剧的受众就是它的观众。他们同其他受众一样在接收观演信息的同时对这些信息具有反作用: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搜寻演出信息,尤其是能让自己充满兴趣的信息,来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需求。这些要求是否得到满足,他们对一个剧目的认可或否定则会反过来影响该剧目的演出。

观众的观看并不是完全无意识的、被动的行为,而是有着自主意识的选择与甄别。在现今有着诸多观演选择(如电影、话剧等)的情况下,虽然仍有一部分观众坚持成为川剧的“忠实粉丝”,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观众对川剧的需要程度正在快速降低,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观演对象;而且川剧观众年龄层次也存在严重的老年化倾向。同时,川剧是面向全社会的剧种,其潜在受众具有层次多样、成分多样、年龄多样、文化多样等特点。那么,川剧在吸引力衰减的情况下,如何将已有的观众留住,将路人吸引过来就成为川剧得以长足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就需要川剧在创作、演出之前要明确该作品是为谁而创作、为谁而演,并对它的演出将会达到的效果有一个预期。这个“谁”就是需要抓住的目标受众,比如要了解观众是哪个地区的,要了解观众的群体性和普遍性喜好,要了解观众的文化层次,要了解观众的社会角色,要了解观众处于哪一个年龄阶段等。也就是说,川剧要注意有的放矢,只有细化观众,找到目标受众,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安排演出,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也才能使演出尽可能地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川剧要具体分析受众,找准目标受众,明确“为了谁”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