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的文化教育化
众所周知,学校的功能是教育。我们常常单纯地认为“学校”就是一个学习书本知识的地方。近现代社会体制里,我们常常以学习能力和成绩将学生和学校的级别进行划分,评选出优与劣。如今的学校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已成为一场“成绩的战争”。一些学校过于重视“教”,而轻视了“育”。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单纯地将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甚至热衷于教授学生外语、外国文学、外国文化的这种意识,会对中国文化共同体与意识共同体的形成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
“文化的成立”必要的三大要素为集团性(部落、大范围、空间)、历史性(持续、时间)、学习性(教育)。“学校”是集团性、历史性、学习性三者兼备之地,本应与文化的成立密不可分。但是如今的“成绩的战争”,已使一些学校只看重成绩,为社会培养、输出单单具有知识却缺乏全面发展的“人才”。
学校在这种“教”出人才最重要的意识中,逐渐在社会中形成一种潜在的价值观,以至于在整个教育体制里,都轻视了学校应该为社会“育”出人格健全,能认知中国文化并在中国社会甚至海外去宣扬中国文化、中国人精神的综合型人才。
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提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强国”“文化自信”后,2018年2月11日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厅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四川省戏曲进校园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精神,四川省戏曲进校园工作在四川省各大、中、小学开展起来。
在早期“振兴川剧、抢救川剧、川剧演员培养”的文化政策中,川剧取得了一些成绩,出了许多精品剧目。当今,各地戏曲演出表象繁荣发展,但是如何培养能够自发地去买票看戏的人、爱川剧的人,却是非常艰难的事。本文所提出的“观众培养”,是一个需要政府主导,必须有持续性发展的大工程。
《四川省戏曲进校园实施方案》实施后,“文化教育”在各大、中、小学得以实现。川剧被引入教育界,用由简入繁的讲座方式向不了解川剧的学生普及川剧;然后再用观看川剧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川剧的魅力。在当代学校“人才”培养为前提的同时,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当代中国文化教育,逐渐形成中国文化共同体、意识共同体,做到对中国“文化自信”与外来文化形成能相互较量之势,并把中国文化作为“国之骄傲”进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