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川剧”与重庆川剧研究
1983年至今,重庆戏曲经历了一次严峻的考验,撤销了川剧团,合并川剧院团,重庆市川剧院一直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奋力拼搏,在变新中求发展。但是,川剧之路却异常艰辛。川剧的某些社会功能被削弱,离民众越来越远。川剧在历史上曾经拥有的某些社会功能(如祭祀、民俗活动)因社会变革而逐渐消失,使其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被削弱。如规模庞大、剧目丰富、形式多样、全民参与,集宗教祭祀、戏剧表演、民俗活动于一体的目连戏,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渐呈消亡之势。侯路在《重庆川剧发展状况分析》一文中指出,历史上川剧曾在四川民众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正在逐步被各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所取代,剧种传承面临危机,亟待保护抢救。
在文化多元、思想多元的背景下,可以说,川剧市场并不景气,观众缺失、剧团消失、剧目流失,演员、导演、编剧等川剧“元素”、川剧“行头”、川剧“行情”都不乐观的情况下,重庆文化艺术研究院以“理论”和“评论”为突破口,“抢救川剧”的担当和责任显得尤其可贵。青年编剧周菁津创作的《聂小倩与宁采臣》川剧新编,周菁津的《走向现代的川剧文学》以及张永安老师的《川剧高腔音乐研究》等优秀学术著作,吕霖枫、蒋长朋等青年的探索实践,无不体现出重庆文化艺术研究院同仁的艰苦坚守、潜心研究和默默奉献。
更加可贵的是,他们认识到,更加广泛的研究和普及、参与和热爱,才是真正对川剧的“抢救”,才能形成力量。因此,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刘德奉在此次开班仪式上指出,川剧面临着“戏曲当代审美转型”,川剧市场并不是很景气,理论人才更是缺乏,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也注意到这种情况,一直在思考如何来培养川剧理论评论人才,在为了抢救川剧的信念下,终于有了国家艺术基金川剧理论评论人才培养这个项目。
“双柑斗酒听黄鹂,俗耳针砭鼓肠诗”,本次培训,名师荟萃、内容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有戏剧名家、川剧理论专家、编剧、剧作家、评论家等。导师们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哲学的维度,用美学语言和眼光向学员们传播了传统文化,特别是川剧艺术的无限魅力。课程的设置既考虑新时期文艺评论的时代要求,又注重从中外文化的发展中探索艺术评论,特别注重川剧评论的规律性、独特性、时代性特点,探索川剧戏曲继承、发展、繁荣的道路。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通过一个月的集中学习,学员学有所用,受益匪浅,必将在今后的川剧艺术推广和实践中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