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盔帽的发展期

(二)川剧盔帽的发展期

从辛亥革命的戏曲改良到三庆会的出现,五腔汇流,使川剧盔帽逐渐走向统一,在“空间反应”中建构川剧盔帽的空间维度,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川派盔帽,至“文化大革命”起走向衰败。川剧盔帽艺术与时间、空间的联系构成了川剧盔帽发展的内生性运动,从而随巴蜀人民的艺术通约性而衍化,推动了川剧的盔帽发展。从纵向脉络看,于清末民初,河南老头在成都纱帽街开铺收徒可作为川剧盔帽承前启后的基点。卢勇军在《最后的川剧戏帽制作守望者》中指出,宏兴号、德隆号、志德号、富有号、燮森和号五家盔帽制作商铺可为川剧盔帽沿承脉络“启后”点,在巴蜀文化、川剧演员、姊妹艺术、观众审美导向和盔帽制作艺人主体这个循环系统相互影响下,发展出适合川剧艺术表演气质的川剧盔帽。从横向上看,杜建华在《川剧剧目形成发展路径探索》中指出,1907年成立了戏曲改良公会,倡导“改良戏曲,辅助教育”,以正风俗。从黄吉安先生剧本及其当时所演出的剧目来看,川剧盔帽的艺术本质并未改变,原因在于剧目本身并未脱离传统戏曲服装,且戏曲本体就极具装饰美,同时观众和演员等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趣都是建立在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之上。辛亥革命后,封建帝制土崩瓦解,川剧革命性变化之一便是时事戏、时装戏和新编古装戏的出现,新兴剧目的发展对川剧盔帽有影响也有发展(即时事戏、时装戏帽+新编古装戏帽+传统戏盔帽=当时川剧盔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提高了川剧艺人的地位,是川剧盔帽的繁荣时期。政治意识形态、实践知识的综合反映及其由此产生的各种活动对这一时期的川剧盔帽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