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指出,我们在解读一位诗人的时候常常会发现,他作品中最优秀的成分和最具个人特色的成分都正是他可以流芳百世的因素。我们理应有这样的文化自信,珍视、保护和发掘传统川剧,不仅应该重视川剧文本和表演艺术家,还应当重视戏园本身,因为戏园、剧本、表演应当被视为一个整体。川剧艺术是一代代艺术家和民间老百姓艺术才华和智慧的结晶,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但现在我们的传承保护工作偏重文本和表演,却忽视了演出场所,缺少戏剧的整体观,这对我们传承发展川剧是不利的。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阐释了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传承是创新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传承,何来改革与创新?当传统川剧衰落,川剧的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环球剧院的成功经验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当前,申请项目,打造“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成了专业院团的首要任务,传统的戏台虽然还存在,但大多荒芜着,或成为某个景区的点缀,或仅有些票友或民营剧团登台演出,专业化和产业化更是无从谈起。川渝两地的剧场、院团、教育、商业各自为政,一盘散沙,没有以点带线,建设起完整的产业链,而这条产业链也正是川剧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链。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重视传统,才有创新。新中国成立以后,川渝两地的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共同挖掘、整理传统剧目,有了这样的奠基工作,才有了后来涌现出的《巴山秀才》《四川好人》《中国公主杜兰朵》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专业戏曲院团改制,许多院团消失了,排演川剧不是为了给老百姓看,而是给专家看,是为了拿项目、评奖,在这样的形势下,院团自然更加重视排演新编剧目,而新编剧目总体看来又出现了话剧化的倾向,现代的灯音设备和舞美设计,使得这样的剧目更适合在镜框式舞台上演出,川剧传统剧目则走向衰落。尽管重庆市川剧院和四川省川剧院都还坚持每周演一场折子戏,但对于挽救川剧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川剧的改革不应当只是戏剧内容或表演形式的现代化,而应当是整个运营模式的现代化。首先,以政府文化部门为主导,协同教育、旅游、商贸共同建立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其次,改变现有的艺术家管理院团的模式,经营管理和艺术创作应该分开,艺术家专心投入艺术,经营管理应该由艺术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来负责。再次,培养既热爱并了解戏剧,又懂得艺术市场经营管理的人才。最后,向保存传统文化工作体系较为完善,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国家和地区学习,如日本、英国、中国台湾地区等,取长补短,使得川剧得以长远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