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饮食的“辛辣滋味”与《金子》的人物性格塑造

一、巴蜀饮食的“辛辣滋味”与《金子》的人物性格塑造

人类从最开始的食生食到食熟食、由简单到复杂的烹饪方式、由无礼到有礼,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渡期。而这一时期过去后,便迎来了文明社会。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个地域的人们都在根据各自的地方特色来丰富自己的菜肴,形成了鲁、川、粤、淮阳等八大菜系。《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于饮食。”这就说明了饮食对文明社会的重要作用。人类的文明起源于饮食,而饮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世俗礼仪、思维方式、审美特征等,渐渐地就形成了一个区域的群体性格特征。

巴蜀先民在饮食文化上有两大不同于其他地域的特征:一是“尚滋味”,二是“好辛香”。这两个特点最早见于谯周《巴记》的记载,现存于《华阳国志》中。这里的“辛”,即辛辣之意,性格上体现为不懦弱。“香”指芳香、清香,性格上则体现为善良。巴蜀人爱吃辣,无辣不欢,辣中有香,不是纯辣、干辣,在辣中仿佛能闻着一股清幽的香气。女主人公金子的性格对于懦弱的丈夫和狠毒的婆婆而言,是“辣”的,有着四川人所谓的一股不屈服的“辣妹子”的性格。但是,由于金子已经嫁入焦家,虽然焦母对她百般刁难,甚至不惜拿小人诅咒她,本可以一走了之的她,却毅然留在焦家照顾婆婆和小黑子,这便是“香”。她见到多年未见的恋人仇虎,故意让仇虎吃醋,这是“辣”。她一心为仇虎着想,怕仇虎被巡查队的人抓走,这便是“香”。“辛”与“香”的结合便是金子的性格。仇虎回来后,对害自己家破人亡的焦母和焦阎王的儿子焦大星恨之入骨,这是“辣”;而对金子的爱,是执着,则是“香”。焦大星是一个文弱书生,爱金子、尊敬母亲,但常常夹在金子和母亲之间,没有主见,知道金子要跟仇虎走,愤怒之心燃起,誓要和仇虎决一死战。焦大星对金子和母亲是“香”,对仇虎是“辣”。焦母是一个疼爱儿子的母亲,但不是一个疼爱媳妇的婆婆,这是因为儿子娶了媳妇而忽略了她,因此她憎恨金子,并用小人诅咒金子。焦母对干儿子仇虎也不放过,想尽千方百计对仇家人赶尽杀绝,对焦大星是“香”,对金子和仇虎是“辣”。可见饮食对《金子》中人物性格的塑造也是有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