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盔帽的挫败期
2025年09月10日
(三)川剧盔帽的挫败期
1963—1964年文化部关于文艺问题的“两个批示”下达以后,文化界自上而下贯彻“大写十三年”的精神,这为传统戏和新编古装戏的创作与演出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之后,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直至1978年1月31日邓小平到成都观看川剧传统戏之前,无论是传统戏,还是新编古装戏,皆绝迹于川剧舞台。如“文化大革命”初期的1966年8月24日,成都市川剧院大量的服装、盔帽等作为“封、资、修”的象征被当众焚毁。1971年,四川制定了《关于对调整、重建文艺队伍请示报告中有关问题的意见》(即川核发〔1971〕99号文件),此文件下达后全省100多个自负盈亏的川剧团被迫解散,幸存下来的几个国营川剧团只能演“样板戏”,而且要令其“向京剧靠拢”“向芭蕾舞看齐”,从此川剧盔帽走向衰败。同时在“西风东渐”的影响下,西方现代舞台、剧场的引入,对传统川剧盔帽产生较大影响。传统川剧盔帽的大金大银对现代化剧场的不适应,灯光下的盔帽格外闪眼,不利于观众的现代审美欣赏,同时“向京剧学习”的口号贯彻,使川剧盔帽逐步退出川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