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表演对木铎精神的演绎

二、人物表演对木铎精神的演绎

川剧《铎》有两个大跨度的突出特点:一是全剧时间跨度大;二是人物年龄跨度大。如此两大跨度对演员是极大的考验,要很好地把握剧中人物,演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传统戏曲功底和丰富的舞台经验,还需要相当的生活阅历和文化积淀。

作为剧中主演,我从排练开始就反复研读剧本,认真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表演去体现葛来凤从少女到迟暮老人的一生,如何将一个生性泼辣、不惧陋习,到努力争取自身幸福,成为忧国忧民、敢作敢为、具有家国情怀的人物塑造出来。为此,我紧紧把握住了“一个主线,三个关节点”来更好地为人物性格和形象服务。具体来说,一个主线就是“木铎精神”;三个关节点就是木铎在剧中三次关键性的敲响。也正是一个主线和三个关节点让我更好地思考人物内心的变化,理解和传递《铎》想要表达的深刻思想内涵。

我主演的葛来凤从十七岁一头青丝嫁入李家,到满头白发。她经历了多次战乱,从北洋时期军阀混战、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北伐战争、川内军阀混战,到对红军作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她所生长的四川也从往日的一方乐土、天府之国,日渐变成了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战争之地。战乱对老百姓命运的冲击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人们靠什么精神支柱度过这种艰难惶恐的岁月,这成了该剧的一个重要思考点。剧中主角葛来凤嫁入李家之初是一个天真活泼、说话朗声大气、机警伶俐的少女。随着剧情的发展,她转变成击铎争取婚姻平等和尊重的女人,她性格中有柔情也有泼辣。她凭着果敢坚毅,最后成为处处以木铎精神为信仰的大女人,一路走来历尽沧桑却家国情怀不渝。葛来凤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因为环境的变化,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也各有不同。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变化,我运用了川剧行当里的奴旦、花旦、泼辣旦、正旦、青衣、老旦等多个行当的表演来反映葛来凤这一生的坎坷命运。集如此多行当于一个人物身上,这在戏曲舞台艺术上的运用也是不常见的,对演员来说确实极具挑战性,难度也超乎自己所想。要想塑造好舞台上这一人物的鲜明性格,演员必须通过体验生活中的人情世故,用唱、念、做、舞等表现手段,结合舞美灯光等去呈现。换言之,就是演员必须在充分理解三个不同阶段的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情绪、展现人物状态。同时必须准确地运用传统戏曲程式和行当特征,分清楚在人物塑造上情与形的侧重,在年龄跨度上做到自然,不露年龄痕迹地去演绎。

比如,葛来凤十七岁嫁到李家独守空房九十天,委屈和愤怒使她勇敢地去敲响了威严神圣的木铎,代理族长问及众乡亲是谁在击铎时,内场一句“我在击铎”,稚气中果敢有力的声音穿透了各乡邻的耳朵,未出场短短的四个字内白,就把葛来凤不惧陋习、说话朗声大气的人物性格表现出来了。在获得了婚姻关系的平等后,葛来凤在对待丈夫李天开的前后态度上,心理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从开始苦口婆心劝说丈夫李天开出去长点见识,期盼丈夫能顶天立地,成为一个血性男子;到见迂腐懦弱的丈夫墨守成规、书不离手,她恨铁不成钢。葛来凤和丈夫李天开床笫之欢后,她软硬兼施劝说丈夫,却又泪眼婆娑难分难舍地送走了丈夫,这一系列的心理矛盾让葛来凤泼辣的一面很好地被展现了出来。

当丈夫一身戎装扬鞭归来之时,葛来凤看到了自己想要的伟岸丈夫形象,但内心却发生了强烈的变化。就在这两个不同阶段,葛来凤在舞台上表现出很大的情绪反差。我的内心体会是:当看到丈夫李天开一身戎装还有警卫护着,葛来凤的内心经历了疑问、惊讶、窃喜到暗自骄傲的心理过程,这就是她想要的血性男人!这就要求表演者从内心到肢体统一的变化来演绎这一心理变化。可当她发现丈夫原来早已性情大变,成了嗜血成性的小军阀时,葛来凤压制内心崩溃、悲愤的情绪,她拿出了女人所有的柔情蜜意、语重心长,挖空心思、跪地苦苦哀求丈夫放过乡邻,试图把迷失的丈夫拉回到从前。对表演者来说,此刻人物内心的变化过程在情和形上要求情感外化、形体内化相互依存,合理地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但又不能肤浅、简单地理解。比如,人物在表现抱怨这一情绪时,表演者不能只是简单地抱怨,而是要考虑丈夫的接受度,慢慢去规劝。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心理学认为,心态会影响情绪,而情绪又会影响行为。在演出时,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我在体验人物和表现人物的过程中,借鉴了不少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同时,我结合生活观察,就像日常生活中妻子对丈夫的抱怨那样,既希望有丈夫的疼爱与呵护,又希望他砥砺前行,有一番作为。生活经验表明,如果期望与现实差距巨大的话,人就容易滋生负面情绪,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抱怨到歇斯底里,具体到有形的舞台动作上,我采用了一种人们非常熟悉的动作——揪耳朵!当然,这在四川地区有它独特的含义,被我们川人幽默地称为“耳朵”(指怕老婆的男人)。不得不说这是十分巧妙的肢体动作。家庭关系里,孰强孰弱这样一个动作就交代得十分清楚了,而且观感上还不失幽默。

这个表演形式是用大众熟悉的方式将人物的神态、心理表现出来,观众更易于理解,舞台人物就能真实、鲜活起来。演员要塑造好舞台上的人物,就得把握好剧中人物的心理,结合生活经验,合情合理地去展现剧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就像剧本中的“抱怨”本质上就是人的意识潜台词,是因为剧中人物对事物、生活的渴望与现实发生差距而产生的。归纳起来就是:“演戏演人、演人演情、演情演理、演理演德!”用观众能理解的情和形来刻画好剧中人物,有效地把该剧想表达的思想和精神传递给观众,这是演员的天职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