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川剧编剧的创作现状和必要写作意识

浅析川剧编剧的创作现状和必要写作意识

淄博张伟国影视工作室 贾 敏

戏曲起源于歌舞,是一种拥有悠久历史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样式。川剧是由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艺术组成的传统剧种,活跃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华戏曲宝库中的一员大将。影视艺术快速发展并占领市场,像其他戏曲剧种面临的现状一样,川剧也在夹缝中生存。如今,剧本是基础,戏曲剧本的创作,包括川剧剧本在内,也出现明显弱化的趋势。

戏曲“剧本荒”?

笔者与友人讨论过这个话题,朋友并非戏曲专业毕业,在他眼中,所谓“剧本荒”是青年编剧队伍能力有限,剧本质量良莠不齐,数量才会变少。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颜全毅就这个问题表达过同样的言辞,但颜教授更强调当下戏曲界看似“剧本荒”,症结其实是“剧本慌”。

近几年,各地有关单位耗费重金打造地方戏曲,特别注重舞台效果,我们着实看到了由华丽的舞美设计、炫酷的灯光技术打造的一场场剧目的展演。虽然政府对地方戏曲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剧目的投资也越来越多,但大大忽略了对剧本本体的仔细揣摩和研究。即使所演出的剧目多,但称得上精品的却少之又少,毕竟戏曲的价值不是体现在金钱物质属性上的。

剧作漫天的情况下,题材相近的作品太多,优秀剧本并不突出。一定时期内的热点话题,必然会成为剧本首要素材选择,这使得同类型题材的剧本大批量涌出,这种如产业化、链条式的复制生产,使剧本的质量并不高,没有创新也缺乏时代精神。

一部成功的戏剧作品需要具备丰富的剧场性。戏曲剧本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也就是说剧本的艺术体现不仅体现在像文学作品似的阅读,还要体现在演出上。戏曲是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其艺术价值需要编、导、演三位一体的充分发挥,再加上观众的现场情绪的表达、沟通、互动才算完整。如果演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一般矛头都指向剧本、编剧,这也是“剧本荒”的原因之一。其实就此而言,并不是编剧一人之责,就如之前所述,这不仅是剧作者,还是所有戏曲从业人员应该值得重视、反思并面对的问题。戏曲的发展,不应该只有编剧一人背黑锅,相比之下,一部佳作的出现对戏曲可起到推动、弘扬和传承的作用。

戏曲编剧“人才荒”?

戏曲门槛高,青年编剧资历浅,没有可以拿上舞台直接用的作品,无法快速踏进圈子或入职院团。青年戏曲编剧一开始的工作只是从事一些小品、小戏的写作,自身无法得到良性的潜力提拔和能力成长,影响他们今后的创作和生存状态,使得大部分人不得不另择他业。

当然还有一些是剧作者自身的原因,地方戏具有一定的地域特性,方言特色明显,声腔特色也不尽相同,小到平仄、韵辙,大到程式。比如川剧的韵辙与京剧的十三辙就有一些出入,川剧相对于其他剧种而言,还有一些特殊的表演形式和程式,比如飞褶子、变脸、吐火等。很多剧作者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熟悉一个剧种并为之写出好剧本。魏明伦曾说过:“我这一辈子只写川剧,其他剧种不敢碰,因为我唱川剧出身,知道川剧的斤两。”尽管有些是知名大编剧,但他们也不是万能超人,这就使得出自这些编剧之手的剧本难以符合当地群众的口味,毕竟戏曲是来自群众,活力也生于群众,是服务于大众的艺术。

作为初探川剧剧本创作的笔者来看,青年编剧的数量也并不是寥寥无几,少得可怜,但对青年编剧缺乏信任的局面实属行业内常情。

酒陈才香,时间可以赋予它更宝贵的价值,而戏曲行业就如陈酒,也具有一个独特的传统——看老、喜旧、谈资论辈。就比如老艺人的一场戏、老专家的一句话,可以赢得更多戏曲爱好者的追捧和喜欢。

年轻人并非不喜欢戏曲,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捕捉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不可否认,有一部分票友是年轻一代,他们对戏曲都经历了从了解到喜欢的过程,笔者非常肯定这一点。

饱含热情和信心的青年编剧一般都对本地观众的审美需求有一定的了解,能听取观众的心声,青年编剧对心中熟悉的一两个剧种进行创作,赋予艺术的魅力,这样才算得上真正进行戏曲剧本的创作。这样的创作既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又不缺乏地方戏的乡土气息,充分发挥出院团的行当特色和鲜明风格。

早期徒弟拜师学艺年间,师徒之间的优良传统作风,应该延续到如今职业院团对戏曲人才的培养上来,像培养名角儿一样耐心提拔新人,宽容地给予支持和鼓励,提供良好的写作锻炼机会等。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好作品需要时间的锤炼,让青年编剧从台前到幕后都参与其中,让编剧对剧种了如指掌的同时也具有相应的舞台经验。十年磨一戏,一戏磨十年,我们应该为今后青年编剧能写出经得起推敲的戏曲剧本去努力,使编剧们沉浸在艺术魅力之中,而非商业价值之内。

综上,不是戏曲“剧本荒”,也不是戏曲编剧“人才荒”,是戏曲从业者们“慌”了。戏曲存活了几百年,如今并没有彻底消亡,要做根本性思想修改的是所有戏曲从业者,并非戏曲本身,明白这一本质问题后,每一位创作者都应该适当地作出顺应时代的改变,戏曲才会得以长久性的传承和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专门提到要支持戏曲剧本创作;要实施戏曲剧本孵化计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戏曲企业的优秀戏曲剧本创作项目予以支持;调动全社会戏曲剧本创作积极性、主动性,推出一批优秀戏曲剧本;国家艺术基金加大对优秀戏曲剧本创作的扶持力度。文化部出新规缓解“剧本荒”,戏曲剧本创作扶持首次细分类型,新创每部投放资金可达25万元,改编10部作品,每部10万元,计划买断20部完整戏曲剧本。

2018年,重庆市文化研究院结合各地川剧理论评论的实际情况,为提高我国川剧地方戏曲理论评论水平,促进川剧的发展,策划、立项并成功组织了国家艺术基金川剧理论评论人才培养培训班,笔者有幸参加并接受了来自艺术科研机构、专业院团、艺术院校等全国一流专家教授们的现场授课以及一系列视频赏析和现场观摩活动。在听课和交流的过程中颇有收获,心有感悟并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为使戏曲不“慌”,作为川剧青年编剧的一代,在创作剧本的时候应该具备的几点必要意识。

乡土味是一个人的身份体现,地方戏曲对游子来说意味着乡愁。现代意识体现一个人的时代灵魂,具备现代意识和乡土意识的剧目,实则是抓住了当下人民的内心,也符合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需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所谓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都是为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戏曲中所包含的中华传统的美德永远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需要传达的精神。

现代意识的戏曲作品并不狭隘地指现代或现实题材的作品,更应该是符合现代观念的、与现代观众有共鸣的作品。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曾观摩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大型茂腔现代戏《失却的银婚》后,讲到这部剧使他看到了现实题材的创作走向灵活之后的相对成熟的表现方法。该剧的故事采用了双线的叙事结构,既有顺叙,也有插叙、倒叙,还有补叙,两线之间时空交叉;还包括声腔的特殊处理,借鉴了其他剧种的模式,极大丰富和加强了茂腔的感染力。笔者正是受到启发,在创作川剧剧本《青年世俊》时,以蔡兄给主人公世俊的三封信为主要叙事线索串联故事。其中一场戏使不同时空的两个人以对唱形式来展现信中交谈的内容。这样的情节构建使二人的情感在舞台上的表达更加淋漓尽致、感动人心。

为什么要保护戏曲文化?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剧作家罗怀臻在他《为什么要让戏曲“重返城市”》一文中提到,戏曲是地域文明的延伸,是综合的、活态的传播方式,保护中华戏曲的传承发展就是保护中华文化基因。笔者的《青年世俊》剧本中,也加入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民谣等。如劳作时唱的歌谣、独特的地方方言都带有乡土气息。如春节时,孩子们喜欢戏耍“板凳龙”,带着喜气;地方特色菜“猪八戒背婆娘”,带着香气;等等。无一不透露出乡间的质朴和质感,但也不缺乏生活趣味和真实情感。

大型茂腔现代戏《失却的银婚》在音乐的制作上,团队特意找到当地著名作曲家蒋老先生为剧本谱腔作曲,他是剧中的原型人物的老乡,乐至人。蒋老先生生于此,长于此,也是一位川剧剧团的退休作曲师,沉迷古典音乐的同时又精通西洋乐器。他既熟悉院团中每个行当扮演者的嗓音条件,又熟悉川剧的五大声腔,加上主创团队前期对每个演员的深入了解和对原型人物的多次调研,以及对家乡的实地采风考察,最后创作了一部成功的川剧。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故事、文化、戏曲,年轻有活力的青年戏曲编剧应把写好戏曲故事作为己任,写出具有现代意识和乡土意识的作品。戏曲文化博大精深,青年戏曲编剧用现代意识和乡土意识去挖掘人性、表达人类至真的感情。我相信,他们能够让中华戏曲文化在中国土壤上甚至世界大地上大放异彩,让中华戏曲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