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护理人员管理
第一节 概述
一、人员管理的意义
二、人员管理的内容和管理政策
第二节 护理人员的配备、分工与排班
一、护理人员配备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二、护理人员的分工与排班
第三节 人力资源的管理
一、护理人才的培训
二、动态管理与考核
第二章 护理业务技术管理
第一节 概述
一、护理业务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二、护理服务模式
第二节 护理业务技术管理内容
一、护理管理制度
二、基础护理管理
三、专科护理管理
四、新业务、新技术护理管理
五、护理信息管理
第三章 护理质量管理
第一节 概述
一、护理质量管理的概念
二、护理质量管理的意义
三、护理质量管理的特点
第二节 护理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一、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
二、质量管理的工作循环
第四章 重症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 重症监护病房的组织与管理
一、人员要求
二、ICU的护理管理
三、ICU的护理现章制度
第二节 危重患者的护理技术
一、氧气吸入疗法及护理
二、昏迷患者鼻饲
三、导尿的护理
四、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护理
五、有创动脉血压益测的护理
六、动脉穿刺及护理
七、胃肠外营养的护理
八、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
九、静脉滴注药液外渗观察及处理
十、常用引流管的护理
十一、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十二、脑室持续引流的护理
十三、胃肠减压的护理
第三节 机械呼吸的护理及人工气道的管理
一、机械呼吸及护理
二、人工气道管理
三、机械呼吸感染的预防
第四节 危重患者的护理要求
一、危重患者的护理要求
二、计划护理和护理计划的制定
三、重症患者护理记录
四、危重患者的护理安全
第五节 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
一、危重患者一般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二、ICU中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护理
三、危重症护理和护士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第五章 感染性疾病的护理
第一节 麻疹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四、治疗要点
五、护理措施
第二节 水痘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四、治疗要点
五、护理措施
第三节 流行性腮腺炎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四、治疗要点
五、护理措施
第四节 手足口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四、治疗要点
五、护理措施
第六章 肿瘤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 肿瘤概述
一、病因
二、致癌因素
三、危险因素
四、恶性肿瘤分期
五、恶性肿瘤的预防与早期发现
第二节 化疗护理常规
一、抗肿瘤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二、化疗药物的主要毒副作用
三、护理评估
四、护理问题
五、护理措施
六、护理评价
第三节 化疗的基本原理
一、化疗
二、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
三、化疗药物的给药途径
第四节 化疗的实施和适应证
一、化疗的目的
二、制订化疗方案的原则
三、化疗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第五节 静脉化疗的护理
一、静脉化疗的类型
二、静脉选择的基本要求
三、静脉炎的护理
四、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
五、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护理
六、外周静脉套管针留置术的护理
七、抗肿瘤药静脉外渗的护理
第六节 腔内化疗的护理
一、腹腔化疗的护理
二、胸腔化疗的护理
第七节 肿瘤手术患者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二、护理诊断
三、护理计划与实施
四、护理评价
五、出院指导
第八节 肿瘤放疗患者的护理
一、放射源的种类与照射方式
二、放射治疗的目的
三、放射治疗前准备
四、身体评估
五、放疗期间常见的并发症及处理
第七章 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
第一节 快速性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动过速
二、期前收缩
三、阵发性心动过速
四、扑动和颤动
五、预激综合征
第二节 慢性心律失常
一、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
二、逸搏和逸搏心律
三、心脏传导阻滞
第三节 心绞痛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生理
三、护理评估
四、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五、计划与措施
六、预期结果与评价
第四节 心肌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生理
三、护理评估
四、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五、计划与措施
六、预期效果与评价
第五节 急性心包炎
一、临床表现
二、治疗原则
第六节 心肌梗死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生理
三、护理评估
四、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五、计划与措施
六、预期结果与评价
第七节 心脏瓣膜病
一、二尖瓣疾病
二、主动脉瓣疾病
三、心瓣膜疾病护理措施
第八节 心力衰竭
一、慢性心力衰竭
二、急性左侧心力衰竭
第九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四、治疗原则
五、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