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护理措施

五、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癌症患者由于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各种生理功能逐渐减弱。加上对化疗知识不了解,患者在心理上存在着恐惧和悲观失望的情绪,对化疗持疑虑态度。应在化疗前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宣教,说明化疗的必要性并告诉患者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以及防治措施,并给患者以实际指导,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树立信心,配合化疗及护理。采取各种增加舒适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2.饮食护理

鼓励患者摄取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指导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及一些有助于抗癌的食物,如芦笋、海带、洋葱、大蒜、蘑菇等,避免油煎食品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进餐时转移注意力。鼓励患者多饮水,一般每天饮水量需2500mL,大剂量化疗时,每天饮水量应大于5000mL,保证尿量在3000mL以上,以加快体内药物及代谢产物的排出,防止尿酸血症的发生,减轻对肾脏的损害。化疗期间血小板较低,不宜进食带骨、刺、坚硬及辛辣食物,以免口腔及消化道黏膜出血。

3.静脉的护理

静脉长期输入化疗药物时可引起化学性静脉炎,漏出或外渗到血管外可表现为局部皮下或深部组织红肿、疼痛,甚至坏死、溃疡,经久不愈,造成穿刺困难。

(1)有计划的使用静脉。一般从离心脏远端的静脉开始选用,强刺激性药物宜用前臂的静脉,两臂轮换注射。不宜选择最细的静脉,避开指关节及腕部等易活动的部位,以防止药物外渗造成静脉炎、静脉周围炎或局部组织坏死。

(2)提高操作技术。保证有效穿刺,禁忌试验性穿刺。应用化疗药物前要用生理盐水注射,保证穿刺成功后再加入化疗药物。化疗药物应现用现配,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注入。静推药物过程中一般以的速度注射,应反复抽回血,以确保针头在血管内的位置未发生变动。同时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疼痛、红肿或沿血管走行出现发红、皮疹等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3)拔针后的护理。化疗药物注射完毕后要输入生理盐水50~100mL后再拔针,以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避免药液因拔针带入皮下刺激皮下组织。拔针后用干棉球沿着血管方向同时按压皮肤上的穿刺处和其上方2~3cm2的面积,避免血液渗出血管外引起皮下淤血。指导患者外用喜疗妥软膏、海普林软膏等,按摩四肢末梢血管,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及血管弹性,提高血管的重复利用率。

(4)药物外渗的处理。一旦发生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注射,用注射器抽少量回血后拔出针头;或者从原静脉通路滴入解毒剂,常用解毒剂有:

① 10%硫代硫酸钠4mL+注射用水25mL,可以使药液迅速碱化。

②8.4%碳酸氢钠5mL+地塞米松4mg/mL,起化学沉淀作用,使化疗药物失活并有消炎作用。

③用0.5%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外渗处皮肤用30%硫酸镁冷湿敷12~24h,并抬高患肢。切忌热敷,以免引起药物扩散,加重对局部的损伤。局部皮肤外用喜疗妥或海普林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