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外营养的护理
胃肠外液体治疗和全胃肠外营养(TPN)是经静脉输入大量的基础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的合成代谢与生长和发育。全胃肠外营养液浓度高,须经中心静脉内置管输入,在这一治疗中护士参与整个治疗的全过程,因此,护士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护士要了解治疗目的及使用过程中的禁忌证、并发症,了解输注液体的组成,以及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反应。此外,还要学会营养状态的判断和病情的预测。
(一)导管的护理
胃肠外液体输注途径以中心静脉插管为主,临床上可选用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因下腔静脉比上腔静脉管径细,血流量少,导管入口邻近下肢根部,易被污染,而且护理也不方便,故多选用上腔静脉途径。
1.置管前的护理
置管前应做好心理护理,解除患者恐惧心理,并教会患者做好吸气与憋气动作,以取得良好的配合。备好局部皮肤及器械,病房地面用高效消毒剂消毒,紫外线照射房间。
2.置管后的护理
静脉置管为病菌进入机体提供了渠道,而营养液则是其生长、繁殖的良好的培养基,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感染很重要。对输液操作、导管管理必须严格实施无菌操作,穿刺点每日碘伏消毒并用无菌敷料覆盖,每8h检查导管插入部位有无红肿、化脓,并注意导管有无断裂、打折、血块或液体渗出。每24h更换输液器,严格防止空气进入体内。
(二)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高血糖及高渗综合征的观察与护理
如果输液速度过快可出现高渗综合征,患者表现为前额疼痛,皮肤干燥,舌面纵向纹增多并加深,多尿,尿量>500mL/h、意识紊乱、昏迷,甚至死亡。为预防高血糖及高渗综合征的发生,在开始胃肠外营养治疗时应从慢速度开始,然后逐渐增加,最好使用输液泵控制滴速。应准确地记录出入量,每8h统计一次,以发现出入量的变化。如尿量较多,应每小时测定尿量,每日测量体重。每日体重增长>0.45kg,提示体液潴留,每日体重下降>0.45kg,提示体液丢失。根据病情及时测定尿糖及尿酮体含量,尿糖在(+++)时应立即测定血糖。要重视突然出现的前额疼痛及意识紊乱。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皮肤及舌的皱纹情况,尤其是严重感染、外伤、隐性糖尿病的患者。
2.输液后低血糖的观察护理
输入全胃肠外营养液后发生低血糖是由于突然终止输入该液,而体内胰岛素分泌仍处于高水平所引起,因此,胃肠外营养必须逐渐地终止,从而使胰腺有足够的时间适应血糖浓度的改变。一旦胃肠外营养突然终止,必须给任何一种含糖溶液过渡。在停止胃肠外营养后注意观察有无头枕部疼痛、皮肤湿冷、头昏、脉搏快速、肢端麻木感、神经敏感。如有上述表现应立即测定血糖,备好静脉注射葡萄糖。
3.电解质紊乱的观察
实行胃肠外营养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补充钾、磷、镁,可导致这些元素的不足。一般全胃肠外营养持续1个月以上很可能出现微量元素不足,尤其是钙、锌的不足。因此,为防止出现电解质的紊乱,应每日对患者做电解质测定,并密切观察病情。
(1)低血钾的主要表现是肌肉乏力、心律失常。
(2)低血磷的主要表现是嗜睡、语言不清,以致意识不清。
(3)低血镁的主要表现是肢端及口周围针刺样麻木感,焦虑不安。
(4)锌缺乏的主要表现是腹泻、腹部疼痛、味觉或嗅觉受损、脱发、伤口愈合延迟。
(5)高血糖也是感染的突出表现,血糖突然增高也常提示感染的存在。
4.补钾过程中的护理
必须在尿量适当的情况下才能输入钾盐溶液,严重低血钾时,可在心电图持续监护及严密观察血钾浓度下,给大剂量钾盐(最好每小时不超过20mmol/L)。补钾时要缓慢输入,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或避免造成静脉炎,还要注意避免因钾溶液的皮下渗出而损伤组织。
5.补钙过程中的护理
经静脉输入钙盐时应注意,忌将钙盐加入碳酸氢钠溶液,以免形成碳酸钙盐沉淀物。使用洋地黄的患者慎用钙盐,静脉补钙过量或过快可导致心动过缓以至心跳骤停。输入前将其加热至人体温度,并严防液体渗出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6.输蛋白质和脂肪溶液时注意事项
蛋白质溶液很容易变质,在输入前应严格质量检查,一经启封,就必须使用。输入开始时滴速要慢,警惕过敏反应的发生。输入脂肪乳时,需认真检查质量,注意有无脂肪分离,出现油状物,一旦出现即不可使用。脂肪乳中不可加入电解质或其他营养液,在启封后需在12h内输完。开始输入时应速度缓慢,以观察有无不良反应。脂肪乳应保存在25℃~30℃的室温中。
7.胃肠外营养时感染的预防
感染是胃肠外营养致命的并发症,所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感染是重要的。对输液操作、导管的管理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无菌技术。除要检查穿刺局部有无感染外,还应严密注意体温的变化,每日测量体温、脉搏4次。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首先应停止胃肠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