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前收缩

二、期前收缩

期前收缩又称过早搏动或早搏,是由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强,导致心脏较正常心律(常指窦性心律)提前收缩,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起搏点的位置,可将期前收缩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3类。室性期前收缩最为常见,房性次之。

联律间期:指异位搏动与其前窦性搏动之间的时距。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应从异位P波起点测量至其前窦性P波起点,而室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应从异位QRS起点测量至其前窦性QRS起点。

代偿间歇:指期前出现的异位搏动代替了一个正常窦性搏动,其后出现一个较正常心动周期长的间歇。因房性异位激动,常逆传侵入窦房结,使其提前释放激动,引起窦房结节律重整,故房性期前收缩大多为不完全代偿间歇。而室性异位激动,距窦房结较远,不易影响窦房结,故往往表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单源性期前收缩:指期前收缩来自同一个异位起搏点或有固定的折返径路,其形态、联律间期相同。

多源性期前收缩:指在同一导联中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及联律间期互不相同的异位搏动。如联律间期固定,而形态各异,则为多形性期前收缩,其临床意义与多源性期前收缩相似。

频发性期前收缩:期前收缩可依其出现频率分为偶发和频发。常见的二联律与三联律就是一种有规律的频发期前收缩。前者指期前收缩与窦性心律交替出现;后者指每两个窦性心搏后出现1次期前收缩。

1.病因

生理性期前收缩可见于健康人精神或体力过分疲劳时,吸烟、饮酒、咖啡、茶、感冒药等也可诱发期前收缩。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常引起期前收缩,属病理性。此外,甲亢、败血症、药物(洋地黄、奎尼丁等中毒)、电解质紊乱、缺氧、高碳酸血症等亦可引起。

2.临床表现

一般无特殊症状,部分患者可有漏跳感或心悸。当期前收缩频发或连续出现时可使心排出量降低,引起乏力、头晕、胸闷、憋气等症状,甚至可使原有的心绞痛和心力衰竭加重。临床听诊发现在基本心律中有提早出现的心跳,随后有一长间歇。期前收缩的第一心音常增强,主要与期前收缩开始时房室瓣位置有关。第二心音相对减弱,有时由于心室充盈量过小而收缩时不能使半月瓣开启第二心音甚至消失。

3.心电图特点

(1)室性期前收缩,简称室早。①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时限通常大于0.12s,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②提前出现的QRS-T波群前无P波。③期前收缩后有一完全代偿间歇,即室早前后窦性QRS之间的时限等于两个窦性R-R间距之和。这是因为室性异位激动距离窦房结较远,其发出的冲动在逆传时不易侵入窦房结,所以窦房结在室早前后仍按原来的基本节律规则地发出冲动。④室性期前收缩可单个或成对出现,可不规则或规则出现形成二联律、三联律。在同一导联上出现形态不同的室性期前收缩,是起源部位不同或起源于相同部位伴传导异常所致,称为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

(2)房性期前收缩,简称房早,一般是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出现的先兆。①房性期前收缩的P波提前发生,与窦性P波形态各异。如发生在舒张早期,适逢房室结尚未脱离前次搏动的不应期,可产生传导中断(波称为阻滞的或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或缓慢传导(下传的P-R间期延长)现象。②发生很早的房性其前收缩的P波可重叠于前面的T波之上,且不能下传心室,故无QRS波发生,易误认为窦性停搏或窦房传导阻滞。③应仔细检查T波形态是否异常加以识别。房性期前收缩使窦房结提前发生除极,因而包括其前收缩在内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期,短于窦性P-P间期的两倍,称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④若房性期前收缩发生较晚,或窦房结周围组织的不应期长,窦房结的节律未被扰乱,期前收缩前后P-P间期恰为窦性者的两倍,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⑤房性期前收缩发生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居多。房性期前收缩下传的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有时亦可出现宽阔畸形的QRS波群,称为室内差异性传导。

(3)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简称交界性早搏。①提前出现的QRS-T波群,形态基本正常,亦可因不同程度的室内差异传导而畸形、增宽。②提前出现的QRS-T波群前或后可见逆型P'波(Ⅱ、Ⅲ、aVF导联倒置),且P'-R间期小于0.12s或R-P'间期小于0.20s,或重叠于QRS波群而见不到P波。③期前收缩后多有一完全代偿间歇。

4.治疗原则

(1)房性期前收缩和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通常无需治疗,只需缓解紧张和过分疲劳,戒烟、停止饮酒及咖啡、停药、控制甲亢或感染。当有明显症状或因期前收缩触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时,需给予药物治疗,包括镇静剂、β受体阻滞剂等,亦可选用维拉帕米、奎尼丁、胺碘酮、普鲁卡因胺等,但应注意防止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和低钾。

(2)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时不同情况有很大差异,因此对室性期前收缩治疗前应进行危险分级。根据病史、室性期前收缩的复杂程度、左室射血分数,并参考平均心电图和心律变异性分析进行危险分级。室性期前收缩有下列情况时应加强治疗:①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病、瓣膜疾病等。②心脏扩大,左室射血分数<40%或有心力衰竭表现。③有黑蒙或晕厥表现者。④多形、成对、成串的室性期前收缩及AMI或QT延长基础上发生Ron-T现象(室早出现在前一个心搏的T波上,可导致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

首先应治疗原发疾病,控制促发因素,如控制高血压、改善冠脉供血和纠正心功能不全等。在此基础上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一般选用Ⅱ类和Ⅳ类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应加强心电监护和随访。住院患者可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胺碘酮等药物来抑制心室的不稳定性。此外,非心肌梗死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可考虑用普罗帕酮、美西律和莫雷西嗪。心肌梗死后发生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禁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可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或索他洛尔。

无器质性心脏病、无电解质紊乱的健康人发生室性期前收缩常无重要意义,不必药物治疗,应避免诱发因素,如减轻患者顾虑,劝其避免过度吸烟、饮酒及喝咖啡等,症状较重时可依次选用β受体阻滞剂、美西律、普罗帕酮、丙吡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