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机制

一、发病机制

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进一步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续地急性缺血达1h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引起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的情况包括管腔内血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其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致心排血量急剧降低,冠状动脉灌注锐减;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或血压剧升,致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量猛增,冠状动脉供血明显不足。

心肌梗死往往在饱餐特别是进食大量脂肪后,上午6时至12时或用力排便时发生。这与餐后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小板黏附性增高,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集聚而致血栓形成;上午冠状动脉张力高,机体应激性增强,易使冠状动脉痉挛;用力排便时心脏负荷增加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