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护理服务模式

二、护理服务模式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专业的发展,护理服务模式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先后出现了个案护理、功能制护理、小组护理、责任制护理、整体护理等模式。目前正在推行的是以患者为中心及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服务模式。

(一)个案护理

个案护理是护理服务中最古老的模式,是指护士对单个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实施一对一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这种模式大多应用于危重患者的护理和护理教学。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则用其他服务方式来代替,患者仍然得不到连续的专人护理。它的优点:对接受个案护理的患者来说,他有可能得到整体护理,护理人员也有一定的主动性,专业知识能得到充分发挥,但是这种模式的普及需较多的人力和物力,且要求护士有较高的整体素质,才能保证护理服务的质量。

(二)功能制护理

功能制护理是以护理人员的基本业务分工为基础,以单纯完成医嘱和生活护理为目标,病房护士长分配几名护士分别负责治疗及生活护理等,分别对患者实施“横向护理”。其优点是节省人力,能完成必要的治疗工作,单纯业务多次重复,有利于提高技术和效率。其缺点是护士对患者缺乏主动性和身心护理的整体性,被动机械地执行医嘱,临床工作简单化;护士的专业知识难以发挥,各级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无法区别,护士只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患者护理缺乏连续性、计划性、系统性。

(三)小组护理

把护理人员分成若干小组,分别由每小组护士负责一组患者的工作方式。小组内设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小组成员的工作,制订护理计划并分配患者。这样,对于护士来讲,缩小了接触患者的范围,但大多数小组护理实际上是缩小了的功能制护理,仍然没有明确哪位护士负责患者的全面的整体护理。

(四)责任制护理

责任制护理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采用和推广的,20世纪80年代初应用于我国。责任制护理是在生物—心理—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主导下随着整体护理思想的产生而产生的,其特点是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即由护士长指定一名责任护士,担任该患者的全部护理。它要求责任护士8h在班,24h负责患者护理,以护理程序为手段,对该患者的身心及社会家庭背景等做出全面了解评估,给出恰当的护理诊断及制订护理计划,在她下班以后由其他护士按其计划继续进行各项护理,并在交班时将患者在阶段内发生的病情变化及护理效果详细与责任护士反馈,以便评价护理效果。责任制护理一改过去护士被动为患者服务为护士主动为患者服务;护士从被动执行医嘱、仅仅是医生的助手变为共同担负着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合作伙伴;护理管理制度与措施由从护理人员出发、强调整齐划一变为从患者出发、强调患者的个体差异性。护理质量的好与差的标准,不再单纯是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护理程序的应用和护理过程体现了护士与患者的共同参与,融洽了护患关系。但是,责任制护理强调患者的护理由一名责任护士负责,8h上班,24h负责,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另外,责任制护理是提出按护理程序进行工作,但未能从管理上落实护士的职责、质量评估、健康教育等,责任制护理只流于形式而忽视了对患者的整体护理。

(五)整体护理模式

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护理模式,包括护理宗旨、护士职责与行为评价、患者入院及住院评估、标准护理计划及教育计划、护理质量保证等。整体护理强调以“人”为中心,变“封闭式”护理为“开放式”护理,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整体护理模式的特点:

(1)护理人员有共同明确的现代护理观、护理哲理,确定了护理人员行为的价值取向和专业信念,有利于职业道德建设和专业形象的培养。

(2)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做到环环相扣、协调一致,保证了护理理论的建设与完善,提高了护理质量。

(3)体现了护理人员独立为患者负责所应有的职责和组织结构,也体现了各级护理管理人员的有效护理管理。

(4)为高学历、高职称的护理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有利于各层次护理人员的职能发挥。

(5)有利于护理教育的整体改革和推动护理科研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