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一般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一、危重患者一般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一)危重患者一般心理特点

危重患者病情险恶,心理反应强烈而且复杂。心理反应的强弱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不但取决于疾病的性质、严重的程度、对症状的改善,以及对治愈的预期,也受到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以及患者的心理素质、个性特征、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个体对疾病信息的敏感性,以及对疾病所造成痛苦的耐受性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也会使其对疾病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强烈的心理反应,表现为有明显的情绪反应或同时伴有行为反应,如喊叫、呼救、躁动等。还可见到极端的负性情绪反应,如木僵状态。有的患者还采用不良心理自卫机制,如迁怒于护理人员。有些患者不仅有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自我防御反应,还有因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如烧伤后的患者,可出现幻听、幻视和罪恶妄想,精神活动减退的抑制状态。危重患者常见的心理特征如下。

1.紧张与恐惧

危重患者多是突然起病,或突然遭受意外,或者在原来疾病的基础上,病情加重,往往生命危在旦夕,常表现出紧张与恐惧,心理反应强烈。由于致病原因不同,所以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事故导致意外的患者。因责任事故、技术事故或过失导致意外受伤者,往往表现急性心理创伤后的“情绪休克”状态,不言不语、无呻吟、表情淡漠、木僵、缄默、紧张、惧怕面容,有的拒绝救治。

(2)急性创伤致残、意外事故毁容或脏器损伤的患者,由于对疼痛、死亡和病情恶化的惧怕和对日后残废、生活能力丧失的担心,常表现出惊慌和恐惧的心理,他们对医护人员提出过急过高的要求,迫切希望得到最好的救治,达到他们所理想的治疗效果。

(3)急性心衰、急性心肌梗死和肺梗死的患者,发病时由于心前区、胸前区疼痛,患者往往手捂胸前、面色苍白、出冷汗、屏气、闭眼,不敢抬手抬腿,更不敢翻身,这种濒死的体验,使患者陷入极度的恐惧而难以自拔。

(4)休克患者往往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冰凉、表情呆滞,严重者濒临死亡,患者可有烦躁不安,甚至超限抑制。

(5)昏迷患者一旦抢救脱险,神志逐渐清醒,多种心理问题随之而来,如怕留有后遗症,怕再度昏迷陷入险境,心理负担较重。

(6)急性感染患者,如大叶性肺炎,常表现高热、胸痛、咳嗽和咳血痰等症状,患者可紧张恐惧,拒绝说话,不敢深呼吸及咳嗽。

(7)大量呕血、咯血,如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支气管扩张破裂出血等患者,精神常高度紧张和极度恐惧。

2.焦虑

焦虑常发生于患者对病因、疾病转归和治疗效果不明确的情况下。危重患者只要神志清楚,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常表现为烦躁不安、敏感多疑,激怒性增高。焦虑心理主要是对自己伤病转归担心,如大出血患者对立即手术缺乏心理准备,惧怕手术与求生欲望的矛盾,使之产生严重的内心冲突而焦虑不安;急症住院患者,突然与家人和工作单位隔离,一时难以适应医院环境,出现分离性焦虑;事故导致意外,外伤和烧伤患者,自我完整性破坏,有时需要截肢或整容时,患者则产生阉割性焦虑,担心将来可能影响工作和家庭生活,以致忧虑忡忡而不能自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患者表现出的最常见的心理反应形式是抑郁,轻者对外界事物的兴趣下降,重者则常放弃治疗,甚至自杀。

3.孤独与抑郁

危重患者多数是急诊入院,对离开家庭和工作、入院后的陌生环境缺乏心理上的准备。尤其是ICU,与外界隔离,家属探视时受到病情和时间限制,医护人员与患者谈心的时间不多,在这种环境里病情稍有好转,患者就会产生孤独感。加之病房内各种抢救器材,如氧气、吸痰器、呼吸机、急救车等,也容易使患者触景生情,感到自己病情严重,担心病情是否能好转,忧虑工作、家庭、生活,思绪万千,从而产生抑郁,严重者可萌发轻生念头。冠状动脉循环障碍者,偶可出现幻听,也可出现妄想状态,这就更增加了心理问题的复杂性。

4.愤怒与抗治

有些患者尤其是意外伤害者,多面带怒容,双眉紧锁,由于愤怒可表现尖叫,迁怒于医护人员,服毒自杀未遂者常更暴躁、易怒,可喊叫不止,因委屈和挫折而失去自制能力。自感救治无望和自杀未遂的患者,常产生抗拒治疗的心理。

5.期待与依赖

危重患者由于身体的衰弱,生活自理能力差,又渴望生存,期望迅速康复,患者角色强化,往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医护人员、家属、朋友依赖性增强,期待得到更多的照顾。

6.冲突

长期慢性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病情反复发作而住院,在急性发作时,既惧怕死亡又怕麻烦他人,而产生求生不能,求死不成的动机冲突。伤残、毁容、生殖器损伤或截肢的患者,“自我概念”受到威胁,怕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怕失去自己心爱的工作,怕失去被爱的权利,产生既盼望早治疗又怕终生残废连累他人,既想接触社会又羞于见人的种种冲突心理。

(二)危重患者的一般心理护理

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是在护理人员与患者相互交往中进行的。通过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知识与技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使之有利于康复。

1.稳定情绪

对于危重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分秒必争,尽快救治。同时也应牢记,这类患者情绪反应强烈,而情绪对疾病又有直接影响,因此稳定患者的情绪是不可忽视的工作。

护理人员要富有责任心、同情心,要熟知危重患者的心理特点。得到紧急信息应立即前往探询患者,切记要礼貌、诚恳和自然地询问患者或家属的有关情况;要沉着、稳重、严肃、有序地进行抢救护理,这样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应特别指出,在患者面前不可说“这么重”“怎么办?”之类语言,也不可搓手顿足,面带难色。

对患者和家属要关怀尊重,从举止言谈上给患者及亲属以适当安慰和必要的心理指导,减轻和消除他们的紧张。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沉着、熟练地与医生密切配合。对于生命体征不平稳、生命危在旦夕的患者,切不可在患者面前谈论病情,只能单独向家属作交代,并提醒他们不可在患者面前流露,做好保护性医疗工作。

2.理解支持

对危重患者要理解,并能谅解其过激行为。对于自杀未遂者不能训斥、嘲讽、讥笑,更不能迁怒。在抢救的恢复期,要对其进行认知疗法,改变错误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改善其心理状况。对伤残患者可进行疏导心理疗法,从而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以达到身心两方面的康复。对身心疾病患者,要进行双重治疗,在进行积极的生物学治疗同时,也要进行心理治疗。患者亲属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情绪,所以还要指导患者家属如何配合医疗护理工作,如何支持鼓励患者,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要求他们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患者的心理问题,对患者的合理要求,应尽量给予满足,以利康复。

3.优化治疗环境

尽力创造优美、舒适的治疗环境,如室内色调应是使人情绪安静、平稳而舒适的冷色,如蓝色、绿色。要保持室内安静,创造一个安全、可靠、和谐的气氛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