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吸入疗法及护理
氧气吸入疗法是供给患者氧气,以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达到治疗的目的。
(一)氧疗方法
1.控制性氧疗
用于低氧血症同时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的Ⅱ型呼衰。氧疗可能导致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进一步升高,直至发展到二氧化碳麻醉,此时并不出现特殊的自觉症状与体征,因而需经常进行血气测定,特别是氧疗早期,血气变化尚未稳定时。氧疗应注意以下三点:
(1)给氧应从低浓度开始,一般氧浓度从24%开始慢慢增加。
(2)应注意给氧的持续性。如突然中断氧疗,等量的二氧化碳将占据原容氧的肺泡空间,使PaCO2比氧疗前更高,PaO2(动脉血氧分压)降低,缺氧会进一步加重。
(3)氧流量与吸入氧浓度的关系可通过下列公式估计:
吸入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给氧的浓度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及病情而定,一般可分为低浓度给氧,给氧浓度<30%;中浓度给氧,给氧浓度30%~60%;高浓度给氧,给氧浓度>60%。
2.高浓度氧疗
适用于单纯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潴留者,为使未行气管插管的患者氧浓度>60%,需要应用带有单方向活瓣及贮气袋的特殊面罩,吸氧浓度可高达90%以上。
3.高压氧疗
高压氧疗需置患者于密闭高压氧舱中,在高压环境下吸入纯氧,仅物理溶解在血浆中的氧就能满足机体的代谢需要,因而对因一氧化碳中毒、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一类的疾病有特殊疗效。
(二)给氧方式
1.鼻导管吸氧法
鼻导管吸氧法是常用于治疗轻、中度低氧血症的方法,简单、方便,适用于持续给氧。此法是在鼻腔内置管,将湿化后的氧气直接输出,有单腔和双腔鼻导管两种。后者是用两根细管分别插入两侧鼻腔供氧,此法优点为吸入氧浓度较高。单侧细导管吸氧法,当导管插入鼻道10cm,给氧效果与鼻塞相似,插入5cm则实际吸氧浓度低于鼻塞法。吸氧的浓度还受患者潮气量和呼吸类型的影响。低流量鼻导管给氧应是1~2L/min,高流量给氧是4~6L/min,因此本法给氧浓度均在50%以下。
2.鼻塞法
此法优点是刺激性小,易被患者接受,适用于较长时间低浓度吸氧者。鼻塞的大小应以塞严鼻孔为宜,不可过深以免塞入鼻腔。
3.面罩给氧
有侧孔及氧控装置的塑料面罩,能输送不同浓度的比较精确的氧,其吸入氧浓度为24%、28%、35%、40%四种。根据吸入氧控制装置的标记调节每分钟氧流量,一般4~8L/min,可不更换面罩只换氧控装置就可以改换吸入氧浓度。此种面罩由于吸入氧气中掺杂了空气,不一定再进行氧气湿化,给氧浓度稳定,不受呼吸频率和潮气量的影响。长时间的面罩吸氧有时可导致面罩压迫处皮肤的破损,应注意保护。
(三)氧疗监护
(1)密切观察氧疗效果,注意观察患者的缺氧状态是否改善,病情是否减轻或好转,准确记录给氧起止时间。尤其在氧疗的初期要密切注意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
(2)供氧时应给予湿化,湿化瓶以50~70℃温水为宜,否则易导致分泌物干燥而不易咳出,加重呼吸道阻塞。
(3)安全给氧。①氧气助燃,使用与保存时应严禁明火,置于阴凉处。②运送氧气时防震动,各部位禁止涂油。③停用氧气或调节流量时,先分开鼻导管,防止高压氧冲入损伤呼吸道及肺泡。
(4)连续吸氧时应经常检查导管是否通畅,每8~12h更换一次鼻导管,24h更换鼻塞,并由另一侧鼻孔插入。
(5)吸氧治疗时要固定牢固,必要时用线绳等方法将鼻导管或鼻塞固定在耳郭上,以保证达到给氧的持续性。应加强巡视,尤其在夜间或睡眠时。
(6)防止交叉感染。给氧装置中的导管、湿化瓶、面罩、活瓣等物件,应定时更换并清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