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及发病机制
2025年08月10日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心肌炎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心肌炎主要由细菌(链球菌多见)、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真菌等因素引起,非感染性心肌炎则由过敏、变态反应(风湿热)、理化因素或药物(电解质紊乱、依米丁、三价锑等)所致。细菌和病毒通过直接侵犯心肌、损伤心肌内小血管、免疫机制产生的心肌损伤及毒素对心肌的损害等对心肌构成威胁。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由链球菌引起的心肌炎明显减少,而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心肌疾病的病例日趋增多。很多可以引起周身感染的病毒都可以引起病毒性心肌炎,不同型别病毒对心脏的亲和力和受感染者的易感性不同,因而导致患心肌炎的概率和患病后的轻重也有一定的差异。柯萨奇A及B组病毒、埃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登革病毒、肝炎病毒、狂犬病病毒及天花病毒等30余种病毒均可以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其中以前3种最为多见。在中国的病例报道中,柯萨奇病毒占33%~40%(其中小儿占43.6%),腺病毒占21.2%。并不是所有受到感染的人都会出现心肌的损害,当受感染者处于过度劳累、精神创伤、缺氧、长期接触放射线、免疫功能异常、营养不良等状态时则易引发病毒性心肌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