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
1.PICC的适应证
(1)可提供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进行短期(至少30d)和长期(多于30d)静脉治疗或取血的通路。
(2)如果用于采血,建议使用4F或以上的导管。
2.PICC的禁忌证
(1)确诊或疑似导管相关性感染、菌血症、败血症。
(2)患者的体形不能适应预置入的器材。
(3)确诊患者或疑似对器材的材质过敏。
(4)预置管位置有放射治疗史、血栓形成史、血管外科手术史。
(5)患者预置管部位不能完成穿刺或固定。
(6)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
3.PICC的维护及使用中常见问题和处理
(1)更换敷料。初次更换敷料是在穿刺后24h内;以后每7d更换1次或在敷料潮湿、松动时及时更换。在更换敷料的过程中,应评估导管在体外的长度,以判断导管是否发生位移。24h后,使用无菌技术观察及评估穿刺点及上肢状况。
间歇性确认导管的留置、开放性、包扎的牢固性。如果导管位移发生1~2cm,应再次摄X线片确认导管末端位置。
(2)冲管。使用10mL或以上注射器进行冲管以避免导管断裂。冲管时应使用脉冲方式以产生湍流将导管壁冲洗得更干净。为避免血液反流于导管末端,应在正压封管的瞬间关闭导管锁。
冲管应保证将整个导管壁冲刷干净,并冲走药物的残留部分。经导管取血后对导管的冲洗应更彻底。如果有需要使用肝素盐水封管时,应该严格遵循有关规定及技术。
(3)更换肝素帽。肝素帽因各种原因松动或受损时要及时更换;通过肝素帽取血后要及时更换。正常情况肝素帽应该每7d更换1次。不管何原因肝素帽取下后都应及时更换。
(4)撤管。下述情况应及时撤管。①由于患者的条件和诊断的原因。②疗程和类型发生变化。③导管发生移位,不能作为PICC使用。④确诊的导管相关性感染。⑤治疗结束。
撤管前先用生理盐水冲管。撤管时,抓住导管靠近穿刺点的部位撤出导管。如需做导管培养,于撤管前将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做好消毒工作。
(5)导管堵塞。发生导管堵塞时,应检查是何原因所致。嘱患者活动一下,检查改变体位后导管是否会通畅。如仍不通畅,应拆除缝线,行X线胸片或造影检查,确认导管是否位于上腔静脉。同时尝试将血块吸出,使用尿激酶或其他溶栓剂清除堵塞。可以用固定翼来固定导管。
(6)导管破损。为预防导管破裂,当必须夹闭导管时,应使用边缘光滑、无损伤的导管夹,使用l0mL及以上的注射器冲管、给药。若发生导管破裂,应积极查找损坏点,确定导管种类和规格。更换连接器,修复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