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护理评估

三、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除收集与心绞痛一致的有关冠心病的资料外,还应特别收集任何可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原因,以帮助诊断。诱因包括过度用力(如搬重物)、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劳累、吸烟和饮酒。收集粥样硬化斑块已经破裂的证据,不稳定的心绞痛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

与梗死的大小、部位、侧支循环情况密切相关。

1.先兆

50%~75%的患者在心肌梗死发病前数日或数周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短、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新发生心绞痛(初发心绞痛)或原有的心绞痛加重(恶化型心绞痛)最为突出。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性质较剧、持续较久、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发因素不明显,疼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心动过速,或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血压波动等,同时心电图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变异型心绞痛)或压低,T波倒置或由倒置变为直立(假性正常化),说明有进行性心肌缺血,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如果发现先兆,应及时住院治疗,可使部分患者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2.症状

(1)疼痛:为急性心肌梗死重要的征象,是最早出现的症状。疼痛的性质与心绞痛相似,但放射部位更广泛,不仅可放射到下颌、牙齿、颈部、左肩、左上臂和左臂直至尺神经支配的两个手指,而且可以累及上背部。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生于凌晨、静息时。发作急剧,休息不能缓解,可在数分钟内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如果不用镇痛剂,疼痛可持续数小时而使患者不能忍受。但疼痛的严重程度与梗死的严重程度或范围无关。即使症状不严重也不要掉以轻心。

(2)全身性表现:包括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多和血沉加快,是间接估计坏死组织数量的指标。这些征象通常在疼痛开始后24~48h出现与坏死组织的数量有关。体温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约1周。若疼痛开始时即有发热或在第5~6d后才出现发热,要考虑其他原因。例如,肺栓塞在胸痛出现的当天即有发热。

(3)出汗、虚弱和恐惧:患者常突然出冷汗、感到虚弱和恐惧,常为寻求一个舒适的体位而移动不安。如是劳力性心绞痛患者常自动静立,取坐或卧位,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

(4)头晕目眩、呼吸困难:在疼痛和出汗的同时,患者常感到虚弱无力、头晕目眩。如突然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房室传导阻滞伴阿-斯综合征,则可出现晕厥。晕厥和脑梗死的表现可能是心排血量降低、颈动脉或脑动脉供血不足的结果。

(5)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和“消化不良”,与迷走神经受坏死组织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减少有关。

(6)心律失常:75%~95%的患者可发生,多在起病1~2周,以24h内最多见。各种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严重者可发生室颤而死亡。

(7)低血压和休克:疼痛与否在评估低血压方面具有意义,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的低血压十分重要。急性疼痛时有些患者血管收缩而致高血压,但另一些患者由于突然心排血量下降和皮肤、肌肉的血管扩张而致低血压伴组织灌注不足,表现为皮肤湿冷、面色苍白、叹息样呼吸和心动过速,这些不可作为心源性休克的证据。若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下降,低于80mmHg,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每小时<20mL,神志迟钝甚至晕厥者,则为休克表现。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为心肌广泛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

(8)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发生率为32%~48%,可在起病最初几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为心肌梗死后心脏舒张力减弱或不协调所致。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肺水肿,随后可发生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表现。右心室心肌梗死一开始即可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伴血压下降。

临床中也把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称为心梗三大并发症。

3.体征

AMI可直接影响心脏功能和循环状态,体格检查的重点是生命体征和心血管的阳性体征。临床体征受心梗面积大小影响,面积越大临床表现越严重。患者常有痛苦面容、“静卧”或辗转不安体位、面色苍白和出汗。意识多清楚,也可出现淡漠、嗜睡。脉搏多偏快,也可偏慢,律多不齐。呼吸多平稳或增快,严重的会出现呼吸困难。血压因胸痛和交感神经兴奋而升高,或因心功能严重受损而下降。心音减弱,心力衰竭患者可闻及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奔马律。

4.并发症

轻型的心肌梗死患者,及时治疗护理后可不出现并发症。包括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栓塞(动脉栓塞、静脉栓塞和肺栓塞、脑栓塞)、心室膨胀瘤、心包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少见的并发症有心肌梗死后综合征(Dressler综合征)、肩-手综合征等。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在心肌梗死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等症状,可为机体对坏死物质的过敏反应,一般可在数天或数周内自行缓解,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消炎药可加速缓解。肩-手综合征表现为心肌梗死后出现肩、臂疼痛(常为左肩),活动受限和僵硬感,一般只需对症处理。

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见表7-2。

表7-2 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要点

(三)辅助检查

1.心电图表现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肌梗死必备依据之一,急诊患者应在就诊后10min内完成首次记录,其最具价值的体现是心电图的特征性和动态性改变。①有Q波的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特征性改变为宽而深的i波(病理性Q波),在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的导联上出现;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的导联上出现。在背向心肌梗死区的导联则出现相反的变化,即R波增高、ST段压低和T波直立而增高。②无Q波的心肌梗死者中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特点: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0.1mV,但aVR导联(有时还有V1导联)ST段抬高,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③有Q波心肌梗死心电图动态改变:起病数小时内,可常无异常或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连接,形成单向曲线。1~2d出现病理性Q波,同时R波减低,是急性期改变。Q波在3~4d稳定不变,以后70%~80%永久存在;ST段抬高持续数日至两周左右,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则变为平坦或倒置,为亚急性期改变。数周至数月后,T波呈V形倒置,两肢对称,波谷尖锐,是慢性改变。T波倒置可永久存在,也可在数月至数年内逐渐恢复。④无Q波的心肌梗死者中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动态变化先是ST段普遍压低(除aVR导联,有时还有V1导联),继而T波倒置,但始终不会出现Q波。ST段和T波的改变持续在1d以上。

2.白细胞计数和红细胞沉降率(ESR)

起病时白细胞计数和红细胞沉降率正常,当心肌发生坏死时,白细胞计数增多,ESR加快伴发热。当无肺炎或其他疾病存在时,高热和白细胞增多提示梗死较广泛。红细胞沉降率的增快在白细胞和体温恢复正常后持续2~3周。

3.心肌损伤标志物

随着心肌细胞的坏死和细胞膜完整性的破坏,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酶和结构蛋白)开始释放入血,使血中这些物质浓度有异常升高和恢复正常的过程,是临床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心肌标志物的测定可用于评估心肌梗死的范围和预后,也可用于评价各种目的在于缩小梗死面积范围的治疗方法的效果。目前临床常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肌酸磷酸激酶(CPK)或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MB(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工酶(LDH1)、肌红蛋白、肌钙蛋白T或I(cTnl和EnT)、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等。其中因CPK-MB只在心肌细胞损伤时升高,故测定CPKMB对诊断AMI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cTnl和cTnT在心肌梗死后2~8h开始升高,是目前特异性最高的标志物,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

4.放射性核素检查

目的在于评估心肌梗死的部位和范围。利用坏死心肌细胞中钙离子能结合放射性锝焦磷酸盐的特点,静脉注射99mTc-焦磷酸盐(近年也用99mTc-甲氧基异丁异晴),用γ照相机进行“热点”扫描或照相;利用坏死心肌血供断绝和瘢痕组织中无血管以致201H1(还有131Cs、43K等)不能进入细胞的特点,静脉注射这种核素进行“冷点”扫描或照相。

5.超声心动图

切面和M型超声心电图有助于了解心室壁的运动和左室功能,诊断室壁瘤和乳头肌功能失调。

(四)心理社会评估

对心肌梗死的发生,不同的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焦虑、害怕、恐惧是患者常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也有患者表现出怀疑、否认、愤怒等。护理人员要倾听患者的感受,避免不适当的心理反应对症状的识别造成的影响。同时心肌梗死患者的家属也会出现类似的心理反应,护士要给予患者和家属时间解释其内心的感受,评估的重点在于协助患者和家属识别这些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