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呼吸及护理

一、机械呼吸及护理

(一)机械呼吸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机械呼吸应设专人护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密切观察患者,并做好记录。

1.意识水平

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很差,机械呼吸的患者若通气不足或氧合不良,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加剧,可表现为意识状态的改变,甚至昏迷。若呼吸机调节适当,可逐步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神志转为清醒,各种反射逐渐恢复。

2.血压

由于正压通气回心血量减少,因此可能出现低血压及心率增快,特别是吸气压力过高,吸气时间过长或呼气末正压(PEEP)过大且同时伴有低血容量症,此时应适当调整以上指标,并积极补足血容量。

3.呼吸

对呼吸的频率、幅度,呼吸肌运动的观察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使用呼吸机后如调节恰当,则患者安静,自主呼吸与呼吸机同步;如出现烦躁不安、自主呼吸与呼吸机不同步,则应重新调整呼吸机参数,或检查气道有无阻塞或泄漏。机械通气时,两肺呼吸音强弱应相等,若胸部两侧起伏不等或一侧呼吸音减弱,应排除插管固定不牢,在患者躁动时滑入一侧支气管等原因,并给予相应处理。

4.皮肤

皮肤潮红或表浅静脉充盈,经治疗后减退,提示二氧化碳潴留缓解,肤色苍白、四肢末端湿冷,可能是低血压、休克或酸中毒的表现。

5.体温

体温升高通常是感染的表现。至少每4h测一次体温,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等措施,并应降低电热蒸发器的温度,改善呼吸道的散热作用。体温下降伴皮肤苍白、湿冷,则应注意发生休克,并找出原因。

6.尿量

长期机械通气影响肾功能,常伴有少尿。一般随着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缓解,肾功能的改善,尿量增多,水肿随之逐渐减退。每日应记录出入量。

7.口腔护理

机械通气患者绝大部分不能经口进食,又由于患者抵抗力减弱,口腔内微生物大量繁殖。口腔内黏液又可流入气管内,从而诱发肺部感染,所以做好口腔护理很重要。为预防感染,每日需做2~3次口腔护理,并注意观察黏膜的变化,必要时将气囊充气后用凉开水进行口腔冲洗。

8.血气监测

血气分析是判断肺通气和氧合情况的重要依据,是使用机械呼吸治疗监测的重要手段,所以要经常进行动态观察,尤其是在开始机械呼吸、重新调节参数或病情变化时,均必须检查。在抽取血标本时,如此前曾进行吸引呼吸道分泌物,或调整通气参数的操作,则应20min后再抽取血标本。采血后应立即进行测定,如标本不能及时送检,应放在冰水中保存。采血及保存过程中谨防标本与空气接触。抽血前注射器内的肝素应推尽,以免影响pH值的测定结果。

9.通气过度

每分钟通气量过大可导致通气过度,而造成呼吸性碱中毒。此时患者出现兴奋、抽搐、肌痉挛,甚至低血压昏迷。对此应减少通气量,或适当增加管道无效腔或封闭部分呼气口。

10.通气不足

主要由于各种原因引起通气量过低,如气源压力不足,气路漏气或气道梗阻等。临床上常表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自主呼吸频率减慢或增快、呼吸同呼吸机拮抗、胸廓运动幅度减小等。

11.气胸

肺的压力损伤通常是由于潮气量过大或压力过高造成,多发生在有肺大泡、严重肺气肿等慢性肺部疾患病史者及肺部手术后。表现为气胸、纵隔气肿、肺间质气肿等。临床上,气道压力较高时患者如又出现憋气、发绀、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时要给予高度重视,警惕肺压力损伤的发生。

12.心理护理

机械呼吸的患者,人工气道造成的咽喉不适是清醒患者难以接受的;加之语言交流的障碍及医务人员对非致命后果交代得不够清楚,造成患者很多的心理障碍,影响配合治疗。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在患者神志清醒,但有表达障碍的情况下,对各阶段的治疗耐心解释。护士要经常主动到床旁,认真观察病情变化,把床头呼叫器放到患者身边使他们有安全感,从而减少心理上的压力,增加治愈的信心。

(二)呼吸机的监测

密切观察机器运转的情况,及时观察它的各项指标,严密监视机械工作状态,确保患者的安全是护理人员的责任。不能完全依赖报警装置,如呼吸器报警失灵或关闭就不能发现可能发生的问题。因此,除注意报警外,还要密切观察各种指示仪表和显示。一旦发生故障要镇静,按顺序检查,如故障不能立即排除,首先应使患者脱离呼吸机。如果患者无自主呼吸,可使用简易呼吸器维持通气及给氧,保证患者安全,脱机在断电、停电和吸呼转换障碍时非常重要。

1.检查故障的一般规律

(1)可按报警系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检查。

(2)如无报警可先检查电源,注意稳压器有无保护或故障,电源是否接紧。

(3)查气源,注意中心供氧压力或氧气瓶压力的变化,并注意空气压缩机的工作压力变化。

(4)空氧混合器是否通畅。

(5)查看连接部分是否衔接紧密,尤其是机器与人工气道、各管道的连接是否漏气。

2.对气囊的检查

听:有无漏气声;看:口鼻有无“烟雾状”湿化的气体漏出;试:气囊放气量与充气量是否相等;查:套管位置有无改变致使漏气。

3.气道压力的监测

气道压力表上的数值直接反映了通气道的状态,其数值的变化往往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气道压力报警是最常见的,其原因很多。

(1)吸气压力增高的因素。呼吸道有痰液滞留;患者气管痉挛,或并发气胸;气道异物阻塞或套囊脱落;输入气体的管道打折或被压于患者身下;输入气体管道内的水逆流入呼吸道,发生呛咳;人工设置气道压力“上限报警限”太低;胸部顺应性降低等。

(2)气道压力降低的因素。各部位管道衔接不紧;气囊漏气或充盈不足;供气不足等。如果排除气道梗阻和气胸,则气道压力过高通常提示肺顺应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绝不应使气道内压力>60mmHg(8kPa),否则有导致肺泡破裂的可能。

4.通气量的监测

呼吸机的作用主要是维持有效的通气量,通气量的设置要视病情、年龄、体重而定。为保证恰当的通气量,应经常监测每分钟实际呼出气量表的变化并与设置的通气量比较。通气量下降的原因有:①气囊漏气。②管道衔接不紧。③气源不足。

5.氧浓度的监测

氧浓度要根据病情和血气结果来调节,一般不超过40%。如浓度>50%,则不应持续超过1~2d,以免发生中毒。一般情况下,PaO2维持在70~80mmHg(9.3~10.6kPa)即可,不必为追求过高的PaO2而给予过高的氧浓度。

6.监听呼吸机运转的声音

不同类型的呼吸机有不同的监测重点,监听呼吸机节奏或声响的改变是判断呼吸机是否正常运转的重要方面之一。比如定压型呼吸机,要监听呼吸机送气声音的变化,送气声音延长或不切换,可能有管道系统漏气或气源不足。吸气声变短,提示呼吸道阻力增大。多功能呼吸机报警说明有异常情况,必须立即处理,不能擅自关掉报警装置。

7.检查呼吸道湿化效果

注意湿化瓶内耗水量,及时补充液体,螺纹管内及积水器中的积水要及时倾倒,以免误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