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计划与措施
(一)目标
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目标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轻型无并发症的患者和严重有并发症的患者目标的制定应有不同。
(1)在患者监护期间护士能及时识别患者是否出现心肌梗死的并发症。
(2)用药、溶栓、介入等治疗后患者主诉胸痛程度减轻或消失。
(3)患者可表达出其内心的感受。
(4)患者可按照活动计划进行活动,活动耐力逐渐增加。
(二)计划与实施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的危重急症,患者应尽快收入冠心病监护室进行治疗。监护室内应配备连续心电监护仪、动脉和静脉压力测量仪器、起搏器安装和复苏设备等及经过专门训练的护士和医生。尽一切可能识别和治疗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住院治疗和护理心肌梗死患者的目的在于减轻患者的疼痛和忧虑,防治严重的并发症,限制心肌梗死和缺血的范围,加强休息和限制活动,保护心肌,改善存活率。
1.紧急措施
在最初4h内,心室颤动和猝死的危险性最大。在运送患者去医院的过程中最好是有特殊装备的救护车和专业人员,即使在院内转运患者也要有相应的急救设备。一旦患者到达急诊室,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心电监护并转运至冠心病监护室。遵医嘱立即给予肠溶阿司匹林300mg嚼服和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定500mg口服。
2.缓解疼痛
首先要尽快缓解疼痛。疼痛可引起恶心、呕吐、血压增高或低血压、窦性心动过速、出汗和烦躁。如果疼痛剧烈或患者处于休克状态,可静脉注射吗啡3mg,每隔15min重复1次,直至疼痛缓解。在注射吗啡后应让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免因低血压、晕厥摔伤或呕吐造成窒息,同时要监测呼吸情况。同时使用扩张冠状动脉药物硝酸异山梨醇静脉泵入50~200μg/min,护士应及时评估疼痛缓解的情况,注意是否有不良反应,如低血压、心动过速等。
3.休息
发病后48h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防止不良刺激,解除焦虑。一般卧床休息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心肌梗死的范围、严重程度,以及有无并发症。
(1)镇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表现出严重焦虑或恐惧,有濒死感。阿片类制剂除能解除疼痛外,还可减轻焦虑,使患者在体力和精神上得到休息。如果休息和睡眠不好并不是疼痛所致,应给予镇静剂,因为睡眠对体力和精神上的休息十分重要。
(2)床旁护理:心肌梗死患者在最初的1~2d应卧床休息,护士要帮助患者并满足患者的生活需要,尽量减少患者的体力活动,但应注意预防血栓形成而要帮助患者做四肢被动活动。饮食应清淡、易消化、低钠、低脂肪,含必要的热量和营养。第一天进流食。注意保持患者排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可适当使用缓泻剂。
4.吸氧
最初几日应给患者间断或持续面罩吸氧,6~10L/min。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有心排血量下降和肺静脉淤血,会导致动脉氧分压减低。低氧血症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低血压、胸痛持续和左心室衰竭不能缓解。
5.抗凝治疗
对于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为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和肺动脉栓塞,可用肝素抗凝治疗。使用前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出血病史、消化性溃疡或肝功能不全。使用过程中监测患者出凝血时间,注意有无黏膜出血等。
6.心肌再灌注治疗
包括溶解血栓疗法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心肌梗死发病3~6h,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濒临坏死的心肌可得以存活或使坏死范围缩小,改善预后。心肌再灌注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一大进步。
7.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在少数情况下,作为备用和最后治疗措施可选用CABG。
8.控制和治疗并发症
一旦患者出现并发症应积极配合治疗,消除心律失常、控制休克、治疗心力衰竭。
9.健康教育
目的在于预防和减少心肌梗死的再发生,增加紧急救护知识。
(1)积极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控制高血脂、控制血压、减轻体重、戒烟等。
(2)识别心绞痛、心肌梗死临床表现。
(3)患者和家属要备有医院急救电话。
(4)家庭成员知道心肌梗死发作时的救助方法:宜立即将患者送到最近的医院或叫救护车运送。运送过程中尽可能不让患者用力。
(5)患者可与医师商量后,开始性生活。提供给心肌梗死后患者有关性生活指导。
(三)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
现代康复医学概念用于心肌梗死后,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1.冠心病康复的目的
有改善生活质量,即减轻或消除患者症状和痛苦,减轻致残率,并尽可能使患者恢复和适应某种社会活动。延长寿命,即通过一系列措施减少各种易患因素,减慢或终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程,从而减少冠心病事件发生,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
2.心肌梗死康复的病理生理基础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闭塞后心肌严重缺血发生坏死。心肌坏死后24h白细胞开始浸润于坏死的心肌细胞之间,3~7d出现肉芽组织,两周后肉芽组织被纤维组织代替,3周后肉芽组织基本纤维化。肉芽组织是心肌坏死组织修复和愈合过程中一个重要象征。心肌梗死后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和坏死,常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心室顺应性降低、细胞电活动不稳定,可引起心排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外周阻力增高和各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康复要考虑到心肌电活动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3.长期卧床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卧床休息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心肌梗死的范围、严重程度,以及有无并发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卧床休息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有一定价值。安静卧床休息,降低基础代谢率、减轻心脏负荷、降低交感神经活动,有利于疾病恢复,避免诱发和加重心功能不全,防止和减轻心律失常的发生。但是长期卧床休息也会对心肌梗死患者造成不良影响,主要是体力活动能力下降;肺通气功能下降;可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引起急性肺栓塞;食欲减低,食量减少和肠蠕动减慢,引起排便困难和便秘;影响患者心理,不利于患者具有战胜疾病的信心;严重可导致骨髂肌失用性萎缩,肌力减退,甚至骨质疏松和关节挛缩。
4.心肌梗死患者康复评估
一般可采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心电图运动试验,目的在于了解患者在不同状态下的心电活动、心率、心律和心肌缺血的情况,为判定和指导患者康复活动程度提供依据。心脏康复活动中,体力活动既不应过量,也不应不足。为了更好地反应和指导运动测验,目前应用代谢当量(METs)来计算运动负荷。代谢当量指机体静息坐位时,摄氧3.5mL/(kg·min)定为一个代谢当量。
心肌梗死患者的严重程度不同,康复内容不同。一般把心肌梗死的危险分为低危患者、中危患者和高危患者。低危患者主要是心脏康复对象,而中、高危患者的康复方案要慎重。
在做任何康复活动中,如果患者出现下列情况应减少或停止活动:出现明显劳累;出现头痛、运动失调、虚脱和气短;出现心绞痛发作;出现心律失常,如房性或室性心动过速、传导阻滞和频发期前收缩;心电图显示ST段移位>3mm。
5.心肌梗死康复的分期
心肌梗死康复一般可分3个阶段:住院期(Ⅰ期);中间期(Ⅱ期),指出院至出院后3个月;维持期(Ⅲ期),指出院后3个月至终生。
(1)住院期康复:一般1~3周,分心脏监护病房(CCU)阶段和普通病房阶段。此期的康复目的在于解除患者心理压力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CCU阶段包括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冠心病知识教育、心理治疗。无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床上洗脸、进餐、床上活动四肢等,相当于1~2个METs的康复活动。转入普通病房后,逐渐增加活动内容,包括床上活动过渡到床下活动;生活自理和平地行走,无气短和心前区不适,相当于3~4个METs的康复活动。出院前要进行心电图监测、运动检测,评估心脏功能和帮助患者制订出院后的康复计划。中、高危患者应继续住院康复治疗。
(2)中间期康复:一般6~12个月。此期康复目的是增强患者康复信心和减少出院后病死率。要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每日活动1~2次,每次30min左右,如散步、骑自行车等。定期到医院复查,进行运动耐量测定,了解康复效果,为恢复工作做好机体和心理准备。
(3)维持期康复:目的在于控制和减少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危害,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6.心肌梗死康复中注意事项
一般活动可安排在下午,因为清晨冠状动脉张力高,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运动容易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避免在寒冷或高温的环境中进行;活动后不要在过冷或过热的水中沐浴;避免在饱餐后,或饮用咖啡、浓茶后进行;患者第一次下床活动时要有医务人员在场,消除患者紧张或恐惧心理,正确认识康复的目的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