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护理措施
1.基础护理
(1)消毒隔离。确诊后,立即给予隔离治疗。隔离室内应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温度适宜,每日紫外线照射1~2h。患儿的粪便、剩余食品、玩具等应彻底消毒。接触过患儿的医护人员用肥皂清洗双手后,再用消毒液浸泡。隔离时间为症状消失后约两周。
(2)合理饮食。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而不愿进食,应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半流质易消化的食物;饮食不能过热、过咸,避免辛辣,以减少对口腔溃疡的刺激。鼓励患儿多饮水,以补充能量及水分,对疼痛明显而拒食的患儿要适当给予静脉补液。
(3)心理护理。护士在接待患儿时,态度要亲切、热情、和蔼,取得患儿的信任;要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利用音乐、图画等特殊语言,减轻患儿的紧张心理,使其配合诊疗。同时,应与患儿家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健康宣教,如指导家长做好病情观察,教会其口腔、皮肤护理及饮食调理的方法等。
2.疾病护理
(1)对症护理
①高热的护理: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对于高热的患儿可采用温水擦浴,减少衣被等物理降温方法,也可遵医嘱用退热药,以防高热惊厥。
②口腔护理:由于大多数患儿有口腔溃疡、疱疹,所以加强口腔护理可有效减轻疼痛症状。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局部涂以0.2%冰硼甘油,对疼痛明显的患儿可涂地卡因甲紫溶液。
③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每晚给患儿洗澡,并更换柔软的棉质内衣。洗澡时不用肥皂、沐浴露等刺激性的化学用品,用温水即可。患儿皮肤的炎性丘疹、疱疹易发生继发感染,而且抓破疱疹会引起病毒的传播。因此,应勤剪指甲,防止患儿搔抓,应尽量穿长衣袖、长裤脚将手脚包住,必要时可给患儿戴棉织手套。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可用炉甘石洗剂或阿昔洛韦软膏涂抹。
(2)专科护理
①呼吸系统护理:注意观察患儿口周皮肤黏膜颜色,监听肺部呼吸音、心音,观察患儿有无呼吸急促、咳嗽、喘憋,肺部听诊有无湿啰音,咳痰时观察痰液的颜色和性质等。若出现红色泡沫样痰,立即通知医生,指导患儿采取端坐位以减少静脉回流,给予高流量吸氧,同时遵医嘱应用止血、镇静、脱水、利尿等药物,控制好输液速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备好急救用品。
②并发症的护理:主要为心肌炎、脑炎、多发生神经根炎的护理。
心肌炎的护理:暴发性心肌炎常没有任何先兆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为突然的抽搐,心力衰竭或血压突发性降低出现心源性休克。护士应密切观察患儿有无胸闷、气短乏力、面色苍白等现象;心脏彩超有无心脏扩大,心脏听诊有无心音低钝,心电图有无心律失常,S-T段改变及病理性Q波等。若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的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若出现体温升高与心动过速不成比例,提示并发心肌炎的可能。疑并发心肌炎时,每1~2天抽血监测心肌酶,心肌酶可精确反映心肌损害程度。对患儿实施持续心电监护。加强巡查,认真观察并识别心律失常,若出现异常征象,须立即报告医生,紧急处理,并遵医嘱给予适当镇静药,使患儿安静,降低心肌耗氧量。
脑炎的护理:脑炎患儿常出现呕吐症状,应密切观察并记录呕吐次数、呕吐物的颜色及量,若伴发高热、剧烈头痛、颈部抵抗、易烦躁、睡眠不安,非特异性红丘疹、点状出血点等,警惕并发无菌性脑炎。此时应严密监测血常规,脑脊液中淋巴细胞、蛋白含量,肝肾功能。定时监测患儿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和颅内压,呕吐的性质,颈部抵抗程度等。出现频繁呕吐的患儿应将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防止误吸。颅内压升高时应遵医嘱应用糖皮质激素或20%甘露醇注射液等药物,酌情应用镇静药。
多发性神经根炎的护理:观察患儿的肢体活动、皮肤温度、汗液分泌情况等,观察有无行走不便或肌无力现象。尤其要注意观察双下肢麻木及无力的范围、持续时间,有无损伤平面以下部位感觉缺失及尿潴留等症状,警惕多发性神经根炎的发生。注意预防因感觉缺失导致的压疮发生,保持患儿床铺的清洁、柔软、无皱褶,衣服宽松舒适;大、小便后及时清洗会阴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进行肢体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对于卧床患儿应保持其肢体的功能位置,定时运动,防止关节挛缩和畸形。
3.健康指导
告知患儿家长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但由于传染性强、传播快,主要由粪-口途径和接触传播传染,潜伏期2~7d,最多可达21d,病程7~10d,每年7月份发病率最高,使家长对本病有一定的认识。应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做到饭前、便后应洗手,玩具、餐具要定时消毒。本病流行时,应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一旦确诊,嘱家长两周内勿送患儿上幼儿园或到公共场所,以免造成暴发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