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心动过速是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强或折返激动形成的一种阵发性快速而有规律的心律失常,有突然发生、突然停止的特点,由3个或3个以上的期前收缩形成。按异位起搏点的部位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房性与房室交界性的阵发性心动过速在临床上不易区分,统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分为持续性室速(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s并伴血流动力学障碍,需立即转复)和非持续性室速,又称反复短阵室速(持续时间在30s以内自行终止发作)。
1.病因
患者有或无器质性心脏病,不同性别与年龄均可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电生理研究指出,大部分室上速由折返机制引起。折返可发生在窦房结、房室结与心房。
室速常发生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最常见为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的患者,其次为心肌病、心脏瓣膜疾病、心力衰竭等。其他病因包括洋地黄、奎尼丁或普鲁卡因胺等药物所致,电解质紊乱,代谢障碍等。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2.临床表现
室上速的临床特点为突然发生和终止,一般持续数秒钟、数分钟至数小时,个别患者持续数日或更长。心律大多绝对均齐。症状轻重取决于发作时心室率的快慢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亦与原有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表现为心悸、胸闷、焦虑、眩晕、晕厥、心绞痛,甚至心力衰竭与休克。体检时发现脉细数,听诊心率为150~250次/分,心尖区第一心音强度恒定,心律绝对规则。刺激迷走神经可使发作突然终止或缓解。
室速的临床症状较重,亦取决于发作时心室率的快慢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原有疾病的严重程度。反复短阵室速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临床症状不多。持续室速常伴随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心肌缺血,临床症状包括低血压、少尿、呼吸困难、严重心绞痛、晕厥、休克甚至猝死。听诊心率多为140~220次/分,心律轻度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度不一致,收缩期血压可随心搏变化。
3.心电图特点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①正常的QRS波群,频率150~250次/分,节律规则。②逆型P波不易辨认,常埋藏于QRS波群内或位于其终末部分,P波与QRS波群关系恒定。③起始突然,一般由一个房性或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触发。
(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①3个或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② QRS波群形态畸形,时限超过0.2s;ST-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③心室率通常为100~250次/分,心律轻度不规则;心房独立活动与心室无关,形成房室分离,P波少于QRS波。④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室速发作时,少数室上性冲动可下传心室,产生心室夺获,表现为P波之后提前发生一次正常的QRS波群。室性融合波为部分夺获心室,形态介于窦性与异位心室搏动之间。
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心电图特点为:发作时室性QRS波群振幅和方向每隔3~10个心搏转至相反的方向,似乎在环绕等电位线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