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中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护理
ICU是收治各类重症患者的专科,它以现代的仪器设备、先进的医疗护理技术对患者实施严密的监护和集中的治疗护理,在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同时,也提出了心理护理学中的新问题。
(一)监护病房中影响心理反应的因素
住进ICU的患者都是危重病者,尽管患者在这里有最全面的治疗及护理照顾,但同时也最容易发生不良的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疾病因素
疾病显然与躯体及精神两方面因素有关。心脏科与神经外科的危重症患者所引起的精神反应发生率较高,主要由于心脏疾患时心功能代偿不良而继发脑供血不足及脑缺氧之故,临床上可发生不同程度的谵妄等表现。电解质紊乱及有毒的中间产物蓄积也能引起类神经症症状,如情绪不稳、抑郁、疲倦、萎靡、乏力等。精神方面,主要因对疾病本身过度担忧而引起心理负担,表现为焦虑、恐惧、情绪反应、睡眠障碍等。这与患者的精神创伤或个性特征也有一定关系。
2.治疗及环境因素
治疗时某些药物可以影响脑功能,而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例如用利多卡因治疗心律失常,静脉滴注速度达4mg/min时,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谵妄。还有一些治疗,如气管插管、使用呼吸器、鼻饲管、固定的体位、持续的静脉注射等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这些常造成患者的感觉阻断,从而成为不良心理反应的诱发因素。
ICU对患者来说往往是相当陌生的,这里有各种医疗设备,医务人员频繁走动,呻吟声嘈杂,昼夜光线通明,使患者很难维持生物节律,呻吟嘈杂声中,极易失眠。加之高度隔离,也增加了患者的不安全感及孤独的情绪。目睹其他患者死亡,特别是濒死者的挣扎,更加重了焦虑、紧张心理。
3.人际关系因素
监护病房气氛十分严肃,医护人员彼此很少说话,也很少与患者交谈,患者与家属亲友的心理交流已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患者的精神负担很重。
(二)ICU患者的心理反应征
1.初期焦虑
为初期的心理反应,发生在入病房后1~2d,呈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多数来自疾病本身、家庭、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有的患者因持续剧痛产生濒死感,有的因面临新的人际关系和环境而引起心理障碍,还有些患者不理解检查、治疗意义和安全系数,思想准备不足,这些因素都会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
2.否认反应
约有半数以上患者产生心理否认反应,多数患者在入住后第2天开始出现,第3、第4天达高峰。否认是患者对疾病的心理防御反应。这类患者经抢救后病情好转,急性症状初步控制,患者表现为否认有病,或认为自己的病很轻,不需住院监护治疗。
3.中期抑郁
抑郁症状一般在第5天后再现,可见于30%的患者。这是心理损伤感的反应,患者感到失去了工作、生活处理和社交能力,不愿病友和同事知道病因及患病,对探视、治疗和护理多采取回避态度。
4.撤离时的焦虑
由于患者对ICU的适应和心理方面的要求,对离开ICU缺乏充分心理准备,或已对监护病房产生依赖,结果患者在离开监护室时产生焦虑反应。常表现出行为幼稚退化,希望得到全面照顾的倾向。
5.急躁、消极与绝望
患者对家庭、工作的担忧不能消除,往往会迁怒于他人,或压抑在心底而表现消沉,表现对诊断治疗无动于衷。
(三)护理
1.一般的心理护理监护病房的患者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常掺杂在一起,使患者心理活动复杂化,并可相互转化。要抓住患者的心理活动,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探索患者的心理状况。首先要理解、同情患者,掌握ICU中常见的心理反应问题,以及常见的心理特征。要善于观察患者行为和情绪反应,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对他们加以安慰、解释和开导,以消除心理障碍,并且切实地帮助患者解决一些问题。如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温暖和关怀下表现出积极的反应,预示着心理护理的成功。
2.环境心理护理法
环境心理护理的方法是改善ICU的环境,逐步缓解患者对ICU的陌生感。具体的方法是主动向患者介绍监护病房的基本情况。说明各仪器设备及其在应用中出现的声响,使患者明白仪器是为检测病情而使用,并非意味是病危,让患者坦然对待自己的病情,尽快适应新环境。
为避免仪器监测和特殊治疗对患者的心理刺激,在不影响诊疗规程的情况下,尽量将特殊诊疗操作集中一次完成,例如对需要做血气分析者,给予桡动脉穿刺置管,不仅可以持续监测血压,还可以通过三通开关随时采血,以减轻患者痛苦及心理负担。
设法缓和监护室的紧张气氛,如张贴振奋情绪的壁画,室内放置花卉、盆景,唤起患者乐观情绪。每日清晨拉开窗帘时,主动向患者报告气象,室内悬挂日历和时钟,增加患者的时空感,减轻患者紧张和恐惧情绪。
3.语言心理护理法
语言心理护理法是通过护患交流中的语言技巧,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一种护理方法。重症患者住在ICU,与周围的语言交流减少,加之对自身病情的猜疑和忧虑,易于出现抑郁和孤独感,对信息的需求,尤其对诊疗及其他信息需求十分迫切。护理人员要加强以提供信息、沟通感情为主的语言护理,及时向患者解释其诊疗情况。除对患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信息保密外,一般应如实告诉患者,使其对诊疗情况心中有数,减少不必要的猜测和恐惧,主动配合治疗。另外要主动热情地与患者进行其他方面的交谈,通过交谈不但了解患者的思想状况,还可以融洽护患关系,减少其紧张和恐惧感。
4.遵医行为护理法
患者的遵医行为是保证治疗、护理措施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心理否认反应对患者的精神具有保护作用,是一种心理防御反应,但否认反应可使患者对严重疾病存有侥幸心理,使患者对治疗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有的拒绝住在ICU。通过遵医行为护理法可以转化患者的心理状态,要以认真、科学的态度向患者解释病情及诊疗方案,并注意方式、方法。由于患者是因恐惧而产生否认心理,突然的、过重的刺激会使患者心理难以承受,故需根据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步地使其认识到自己的病情及其治疗措施,以充分的信心配合医护完成治疗工作。但是遇到病前即有心理缺陷的患者,往往有长期持续的心理否认,患者常拒绝执行医嘱。此时,要采取与患者协商的办法,尊重他们的合理要求,帮助他们恢复自制能力,防止对立情绪发生。
5.支持性心理护理法
这是护士通过以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和患者交谈,提高患者对精神刺激的防御能力,建立心理平衡的一种护理方法。ICU的患者中期忧郁所产生的强烈心理损失感可表现烦躁、易怒、抑郁、自卑、情绪低沉,甚至出现自杀念头。这些心理损伤感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高血压病、心脏疾患等,情绪是诱发病情恶化的一个常见原因。所以此时的心理护理应列为监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焦虑与抑郁所造成的心理损伤感可采用支持性心理护理法。支持性心理护理法的原则:接受、支持和保证。接受就是护理者要以同情、关心、亲切的态度,耐心听取患者意见、想法和自我感受,切忌以武断和轻率否定态度和患者讲话。护士不能机械地听取患者叙述,要深入了解其内心世界,注意言谈和态度所表达的心理症结所在,引导患者倾吐内心的损失感受。这种方法本身就有宣泄治疗作用。支持原则是通过以上“接受”,掌握患者的损失感受,然后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尤其对消极悲观的患者,应反复予以鼓励。支持原则不是信口开河,必须有科学依据,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懂得社会心理学等。支持语调要坚定慎重,充满信心,使患者感受到极大的心理安慰。保证原则是进一步对患者的身心症状、客观存在的病情加以说明,以劝导或启发等方式消除患者的疑虑或错误概念,指出其存在的价值和能力,以缓解或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保证原则要求护士必须切合实际,缺乏根据的语言,常使患者失去对护士的信赖而使治疗失败。保证的目的是为患者创立一种希望和积极的气氛,切忌任何方式的欺骗和愚弄。
总之,支持心理护理法是以同情体贴的态度,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以科学的态度向患者保证,使之树立征服病魔的决心,唤起患者抗御疾病的信心。同时还要动员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为患者解决生活上、工作上、学习上的后顾之忧,使患者安心治病,战胜疾苦。
6.心理调节护理法
心理调节护理主要调动患者自身不断地进行内部协调,以适应客观现实和环境,最终达到恢复心理平衡的目的。对于心理矛盾冲突严重的患者,可针对病情采取治疗性心理护理,以调动患者心理调节机制,恢复心理平衡。如以宣泄法使患者发泄压抑的情绪;以升华法转移其心理矛盾;以调查法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正确对待疾病、对待生活。
7.消除依赖心理
有些患者在病情恢复、即将离开ICU时,却又产生抑郁和依赖心理,担心以后病情复发而产生抑郁感及依赖心理。对于这类患者,护士一方面要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使患者既明确自身疾病已经缓解,又要明确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另一方面对原治疗方案不能突然停用,要制定强化治疗和预防复发的治疗措施,以解除患者后顾之忧。